黄胜强
最近,在甘肃省公安机关开展的“如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正在实现“三个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与服务之中转变,执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理性文明转变,工作效果由自我评价向群众评价转变。这一活动使全省公安工作服务民生的效果进一步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形象进一步提升。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民警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头上,是国家的主权;他们的肩上,是法律的尊严;他们的眼前,是罪犯的末路;他们的背后,是人民的幸福。
说起人民警察,人们总会想起无私无畏、打黑除恶、爱民亲民、敬民为民、侠骨柔情的任长霞;记起有警必接、急难必帮、求助必应,牺牲在岗位上的古浪县公安局大靖镇派出所教导员于成军;说起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中打光了子弹,高喊着“来追我,来砍我”的人民警察张立元……
然而,在大家被优秀人民警察的事迹所感动的同时,在公安系统的少数部门,也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开着警车扰民、穿着警服违纪,让老百姓不满的事。百姓有事了,有时处警不及时不到位。着急办个户口或护照,不多跑几趟或找人托人也办不成。至于车辆管理和驾驶员管理、交通事故处理等方面,因为涉及的面广人多,更成了群众意见特别集中的地方……
公安工作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全省公安系统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聆听百姓呼声,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他们普遍开展“下基层转作风”活动,及时搜集社情民意,提出改进措施。尤其是推出的一系列因地制宜的便民利民措施,让老百姓少跑路、少排队,有事得到热情办理、有话找到投诉渠道,从而使民生警务多了亲切的关怀、多了温馨的笑脸、多了实际的效果。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人民警察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正是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和血肉关系,才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时代在变迁,面对世情、国情、社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利益诱惑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限度地防止脱离群众、丧失民心的危险,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为迫切。也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师长,坚持从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件件小事、一件件琐事入手,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多推出符合实际、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措施,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带来的实惠。也只有设身处地地体验普通群众的生活状态,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们的情绪处境,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在执法中体现人文关怀,向人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才能恪尽为民之责,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真正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
我省公安系统密切联系群众,改进作风,推出一系列便民措施之后,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认可。我们期待着“如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取得预期的成果,让更多便民的措施落实到位,让更多保障民生的举措不断出台,使广大公安民警着力练就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硬功夫,成为便民利民、服务民生的行家里手,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