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有事做、能做事,有人爱、能爱人——8年来与癌症“共舞”,如今,43岁的花培海对“幸福”二字有了新的解读。
花培海是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驻深圳市救助站民警。身受结肠癌的折磨,他乐观豁达笑对磨难;面对救助站里缺乏关爱的“问题少年”,他管教帮扶乐在其中。
历经癌症折磨,他更热爱工作和生活
2006年5月,一纸突如其来的结肠癌诊断书,让35岁的花培海遭遇了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光。
入院、手术、化疗……生理、心理的双重煎熬如影随形。半年里,花培海先后进行了6次化疗,体重从130多斤掉到90多斤。
“医生说,像我当时的情况,50%的人拖不过5年。”花培海回忆。刚开始,他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吃了一个月的安眠药,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了。
那段日子,年迈的母亲从广西老家赶来照顾,妻子辞了工作在家全心照料,领导、同事给他送来满满的关爱。
2007年1月,化疗结束、身体好转的花培海请求回岗工作。
归队后,在福田分局特勤大队前台值班岗位,花培海从未如此强烈地觉得,能工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一样24小时前台值班,一样上路参与安保执勤,一样冲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第一线……和癌症“共舞”的花培海比以前更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几年来,他长期坚持爬山,每天早晚游泳各一小时。有一回,花培海和几个同事去爬山,他一鼓作气连爬了5个山头,把同伴远远甩在后面。
面对癌症,花培海坦言:“不恐惧是不可能的。只是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快乐、更有意义。”
给“问题少年”家人般的爱
2009年7月,花培海被派驻到深圳市救助站负责未成年人帮扶教育、犯罪预防工作,成为深圳市救助站一名专职驻站民警。从此,他与一群未满18岁的特殊少年结下了不解之缘。
“警察叔叔!”看到花培海,十几个孩子便围了过来。这些孩子,有的因偷盗被送来教育转化,有的因父母涉罪无人监护,还有各种“流浪儿”。
15岁的小林(化名)低头和记者交流着,说话声音很小,大多时候只是点头或摇头。
“别害怕。”花培海笑着摸了摸小林的头。
小林的父亲去世后,带着小林再嫁的母亲又育有一女,一家四口租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里。家境贫困、加上对继父的抵触,让小林常常离家出走。在屡次偷盗单车被派出所抓获之后,小林被送进了救助站。
深圳市救助站心理辅导老师吕雄甫告诉记者,救助站里的孩子大多比较自卑,对别人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孩子天生对警察有敬畏之心,有很高的认同感。”吕老师笑言,在这些迷途的孩子面前,花培海很有办法。
为了让小林回归家庭,花培海和吕老师几次到小林家家访,引导小林父母转变教育方式。
从小林家到深圳市救助站,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花培海总是开车亲自把小林送回家,这让小林一家特别感动。林妈妈说,从未想过,一个和他们非亲非故的警察,却给了孩子比家人更多的关爱。
看到孩子有了进步,花培海很是安慰:“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从救助站走出去的孩子走进看守所。”
“教化一个孩子,就和谐了一个家庭”
“警察嘛,当然更想干点轰轰烈烈的事情。”花培海坦言,一开始,他并不愿意到救助站工作。可没想到,几年下来,这群孩子却成了花培海心头的牵挂。
课堂上,花培海是孩子们的法制课老师;节日里,他和同事会为孩子们送上小礼物;平时,他常自掏腰包到超市买来大鸡腿等食品给孩子们解馋。
去年,花培海救助的一名孩子回到贵州老家之后,给花培海打了个电话“报平安”:“叔叔,我到家了。”一句话,让花培海泪流满面。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公安的基础工作之一,而这些孩子无疑是重点工作对象。”花培海说,这份工作,无关名利,“帮一个孩子回归家庭,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比什么都有意义。”
近两年,花培海先后帮教130名“问题少年”,开展普法、帮教30多期。而这些孩子,98%以上没有再被送进救助站。
“趁着还有能力,我希望再多做一些事情。”心怀感恩的花培海心愿单纯而动人。(记者 周保军 陈奕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