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检察官与老百姓是鱼和水、公仆和主人的关系。泸定县检察院鲜丽检察长和她的干警们,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结对认亲、事无巨细、尽其所能,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体现,彰显了人民检察为人民的本色。
女检察长的民情日记:写的都是群众心中事儿
——记甘孜州泸定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鲜丽
鲜检、鲜姐、鲜娘娘、鲜妈妈……在泸定县杵坭乡金华村,村里的500多人都认得她,不同的称呼都在呼喊同一个名字:鲜丽;《第一次见到老人下跪》、《第一次走亲戚》、《第一次见到孤儿》……40余篇,30000多字,没有轰轰烈烈、文采飞扬,但纤小字体的背后,是检察长挂念的百姓心中事儿;11年、高海拔工作、女检察长……鲜丽的从检经历可以有很多标签,但 “人民检察”这四个字带给她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无与伦比。
30000余字民情日记 每一篇都是群众的事儿
从成都一路向西,经成雅高速、再上川藏线,翻过二郎山,5个半小时的颠簸之后,看到天高云淡高山峡谷之所在,就是泸定了。这里县城的海拔在1321米左右,全县境内海拔高差达6570米左右,不适应的朋友会出现轻微的头痛、头昏等高原反应。不过对于鲜丽来说,从新龙、得荣再到泸定,这里已经是她工作过的海拔最低的地方了。
3月14日,从杵坭乡走亲戚回来的鲜丽,在办公室里再一次翻开自己的日记本。不同于工作笔记,在这本A4大小的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大大小小和她亲戚有关的事——《第一次走亲戚》《我为亲戚揭开心中的“结”》《我和爱人走亲戚》……她的字体小巧,但苍劲有力。从内容看,提不上文才飞扬,但事无巨细,平淡真挚。
鲜丽和丈夫在泸定工作,父母儿子都在外地,哪里来那么多亲戚?原来,她日记里出现的都是和乡里“结对认亲”认下的亲戚。泸定县杵坭乡金华村有130户人家,500多人,其中一百多户都和泸定县检察院的工作人员结了亲,也就是说,金华村的乡亲们大多都是鲜丽的亲戚,占97%左右。
从2011年11月任职泸定县检察院检察长开始,鲜丽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将自己与群众接触中一些特别有感触的事情记录下来。不知不觉,2年过去,鲜丽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40余篇、30000多字的日记,她自己称呼这些文字为“民情日记”,“记录的都是老百姓的心中事儿,也是我牵挂的事儿。”写民情日记已经成为鲜丽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习惯也渐渐影响着周边的人,现在泸定县检察院的所有干警也都开始记民情日记,只要翻开日记本,那些与群众接触的点滴就会跃然纸上,既能提醒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她把群众当亲戚 群众把她当家人
每一篇日记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2011年12月6日,鲜丽的日记里写到那天令她一生难忘,“第一次看到家境贫寒老人的担心和哭泣,我想我一定要想办法挽救这个家庭……”这篇日记,开启了她和“亲戚”龚仲华一家的故事。
两年前,这个家庭差点遭遇“灭顶之灾”。鲜丽回忆,2011年12月6日,她和干警前往金华村一困难家庭了解情况,却亲眼目睹家里的老太太两次下跪的场景。“当时眼泪就流了下来”,鲜丽说,回去后心有牵挂,写下一篇《第一次见到老人下跪》的日记。
在走访中,鲜丽了解到这户家庭唯一的“劳动力”龚仲华,因帮人开车发生车祸致人死亡,以交通肇事罪被抓,家里只有两位老人和两个身有残疾的小孩,生活都成了问题。为了帮助这一家,一方面鲜丽迅速了解案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申请对龚仲华宽大处理;另一方面,发动全部检察干警积极帮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样的帮扶不仅让龚仲华一家重燃了生活希望,龚仲华的女儿在正能量的感召下还考上了大学。
3月14日下午,记者在金华村见到了龚仲华一家。“鲜妈妈来了,鲜妈妈来了……”龚仲华的女儿龚亚丽一看到鲜丽,兴奋地跑过来,俩人亲热地搂住了腰。21岁的龚亚丽刚上大学,念高中时查出脑瘤压迫神经,听力严重下降,现在仅靠一只助听器,勉强能分辨一些声音。小女孩照例从屋里找出纸和笔,鲜丽用笔“询问”起了龚亚丽的学习情况。龚亚丽的爷爷说,“亚丽妈妈走得早,现在亚丽早已把鲜检当成自己妈妈了。”龚亚丽用笔告诉记者,“没有鲜妈妈的帮助,就不会有我家的今天。”
龚家的日记,鲜丽写了四篇。日记见证了这个家庭的发展变化,也带着鲜丽的思考。“再忙也要抽空写日记”,鲜丽说只有在内心深处把群众当亲戚,群众才会走进你,把你当亲人。
总有一些牵挂 写在日记里挂念在心中
日记不仅仅是一个私人的记录,对于鲜丽来说,日记还可以是追踪工作的线索,更能传递出一份责任和挂念。《百里寻孤儿,艰难访亲戚》《我们一定要找到你》《再次与孤儿谈心》等日记篇目中出现的的14岁男孩刘天(化名),是鲜丽通过“结对认亲”方式认识的孤儿,也是至今仍让鲜丽最为牵挂的一个。
“孩子低头有些不好意思,我一看他身上穿的破旧衣服中有些脏,脚穿一双烂拖鞋,我说:‘刘天,我是你的爱心妈妈,今后有啥事给我说,我们共同交流。’”鲜丽的日记记录下了第一次见到刘天的一幕。刘天幼年丧父,母亲离家出走,他一直寄宿在伯父家中。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闻到散发着霉味的被褥,看到胡乱堆砌的杂物,“爱心妈妈”鲜丽心酸不已。回来后,鲜丽心里放不下,这件事触动她写下日记《第一次见到孤儿》。“我的儿子、侄女来了之后,我把日记也给他们看,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鲜丽说,日记让下一辈受到教育,同时也提醒着自己的职责。
由于从小缺乏关爱,刘天屡次逃学,教育帮助孤儿的难度超出了鲜丽的想象。去年芦山县4.20地震发生后,鲜丽和几名干警紧急赶往结对的亲戚家,发现刘天逃学出门,仍未回家。为了找到刘天,鲜丽和干警赶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山崖寻找,终于在当地寺庙寻找到了刘天。去年年底,为了彻底解决孩子的抚养监管问题,鲜丽与常年在外的刘天母亲取得联系,经过有效的沟通,刘天终于回到了久违10年的母亲身边。
3月15日,正在刘天大伯家了解情况的鲜丽,接到了刘天从乐山打来的电话。刘天诉鲜丽自己一切都好,“他说很想我,有空要回来看我。”挂了电话,鲜丽脸上流露出喜悦的表情。
对话鲜丽
“人民检察给我的荣誉感无与伦比”
44岁的鲜丽个头不高,说话语速很快,她习惯把头发编成一团梳在脑后,穿上检察制服就会显得特别的有精气神。长期在高海拔工作的缘故,鲜丽的气色不怎么红润,她不化妆,摄影记者希望她能扑点儿粉,她都临时跟同事借。从事检察工作11年,从新龙县、得荣县再到泸定,鲜丽一直在基层检察工作的最前沿,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怀和态度,让一位女性在高海拔地区能够如此坚持?走进她,倾听她,记录她。时光是美好的,但是鲜丽告诉我们,经历更加美好。
记者:几个结对的孩子都称呼你为“爱心妈妈”,但你的小孩却不在身边,会不会觉得对自己的小孩有点亏欠?
鲜丽:对自己的娃娃确实有点亏欠。现在娃娃都18岁了,18年来都没怎么管过。自己的娃娃一年可能只有春节看得到一次,有时候回去在他身边陪不了几天。娃娃从小一直在重庆上学,都是父母带着,和娃娃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如果能够重来一次,我一定要把娃娃从小带在身边,一定好好教他如何做人。
记者:觉得自己算不算女强人?
鲜丽:我不算。女强人是事业、家庭样样都好。自己在工作上尽心尽职地做了,但却没有尽到孝心。
记者:11年的检察生涯,工作的调动有没有对家庭造成什么影响?
鲜丽:旁人老是开玩笑 “你老公划不来,老是跟着你走”。我的丈夫很支持我。他放弃好好的工作跟着我东奔西跑,错过了很多的好机会。我工作忙,作为一个女人我亏欠他很多。他脾气很好,在我受到威胁时也常常鼓励我。对我来说,这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记者:您今年44岁,是否还想继续在检察岗位上做下去?
鲜丽:提到“人民检察官”一词时,我总是油然而生幸福感和荣誉感。我在这个岗位上奉献了人生从业经历近一半的时间,我很热爱,想继续做下去。
人物小档
鲜丽,44岁,泸定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曾任新龙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得荣县检察院检察长。2011年11月任泸定县检察院检察长。在她的带领下,泸定县检察院2012—2013连续两年目标考核被州检察院评为一等奖,而鲜丽本人在2013年也被省检察院荣记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