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积善成德,维护司法公正,多为百姓解燃眉之急。
◎在思想定位上,必须与上访群众保持平等的关系。同时在方法上,必须要找到与上访群众的共同点。
去年底,头发花白的王敏从省检察院控告检察处副处长周业胜手里领到了5万元救助金,老泪纵横。刚刚给周业胜送上锦旗,合过影,准备出门回家,转身咕咚一声,王敏跪倒在地,再次感谢周业胜“活命之恩”。
已近70岁的王敏,儿子在中山打工。去年,噩耗突然传至家中,独子被人殴打致死。这对于王敏夫妇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更加不幸的是,犯罪分子虽被抓获,并被法院处以重刑,但其家里一贫如洗,根本无法执行10余万元的赔偿款。
独子过世,近90岁的家公卧病在床,丈夫又突患心脏病急需手术,王敏的“天”塌了。
这时候,她辗转来到省检察院上访,找到了周业胜。周业胜立即赶往中山了解案情,并赶赴王敏家了解情况。“每人每月只领政府发的60元救助金,我看了真替他们着急。”
丝毫没有犹豫,周业胜随即协调中山公检法三家单位为她筹集10万元救助金,让其丈夫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之后又从省检察院为其争取5万元救助金,帮助王敏家渡过难关。
“接访是守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一环”
周业胜是转业军人,1995年转业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工作以来,坚守信访岗位19年。这19年,他常年加班加点,接待来访群众共23580多批,接待或参与处理集体来访1500多批,处理来信8520多件,跟踪处理来信来访中发现的重大案件500多件。
信访工作19年,不想换一下岗位吗?这是记者的第一个问题。“说实话吧,不想换。”周业胜憨憨地一笑。他说,这个岗位虽然看起来很烦,但幸福指数却很高。“第一次来这里上访的人往往满脸愁云,无尽悲伤,经过你协调或者伸张正义,他能如愿以偿,喜笑颜开地给你送来感谢信或锦旗,那时候能没成就感吗?”他说,上访群众最终能露出笑容,是他最大的安慰。
“日积一善举,多为百姓做实事”
50多岁的东北大姐阿芬是控告检察处很多干警至今想起都会心里发颤的人。“周业胜可能是她的克星,就他能制服得了她。”周业胜的同事说。这里所说的“制服”是心理上的“制服”。这全赖于“周氏调解法”。
周业胜告诉记者,自己做调解工作有几大经验:首先,在思想定位上,必须与上访群众保持平等的关系。同时在方法上,必须要找到与上访群众的共同点。绝大部分上访人员讲述的理由都会有一些合理之处,“你必须要认同他,肯定他。”当年,阿芬在控告检察处发飙的时候,周业胜用的就是这一招,他走过来说:“这个问题上,我和你的看法一致。”阿芬马上像遇见亲人一样,和周业胜攀谈起来。
周业胜对记者说:“与上访群众沟通建立信任最重要,也最难。”然后,再去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分析案件。如果是冤假错案,必须代表群众一追到底;如果是民事纠纷调处,就要帮助他们权衡利弊,分别进行思想疏导,化解矛盾,促成和解。
据统计,2005年以来,周业胜通过法律途径,共为上访群众返还合法财产28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