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爱心港的“护苗行动”
涉罪未成年人管护教育基地举行18岁成人仪式
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以“播撒爱心和希望”为工作理念,十几年如一日,默默耕耘,辛勤浇灌,实现了“春风化好雨,润得满园香”的美好愿望……江阴市人民检察院未检科(未成年人犯罪检察科)用感动成就梦想,出色谱写了新时期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新华章。
内外兼修,花枝初展
1996年未检组—2003年未检室—2006年未检科,这是江阴市检察院开始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到率先成立无锡检察机关首个具有独立编制的未检专门机构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快人一拍,走在了前面。目前全科7名检察干警中有3名研究生、4名本科学历,领头人魏宏溥科长是全省优秀公诉人,1名干警考取了专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另有4名干警正在攻读。全科平均年龄不到29岁,干警们年轻热情、富有爱心,他们说,自己就是未成年人的“大哥哥、大姐姐”。
8年时光,这群“大哥哥、大姐姐”中有5人次获得优秀公诉人、侦查监督能手等称号,9人次被无锡市检察院荣记个人三等功, 30余人次被评为市、区优秀公务员和年度先进个人。优秀的成员成就了优秀的团队,2007年江阴未检被评为江苏省青年文明号,2009年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2011年荣立江苏省人民检察院集体二等功,2013年被高检院、省院确定为全国首批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联系点。细数着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一个未检工作“梦之队”呼之欲出。
构建机制,蓓蕾满枝
如何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如何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工作原则,江阴未检大胆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办案制度,并一一落实。
2007年,联合法院、司法局出台《关于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前调查评估的实施办法》;2011年出台《未成年人不起诉污点限制公开实施意见》,2013年出台《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档案管理的规定》,351名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被封存后轻装上阵;2011年组建了无锡市第一支“临时家长”队伍,2012年与司法局、公安局、法院会签《关于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规定》;2008年开始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与市心理协会出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心理干预工作的实施意见》;2013年与司法局共同拟定《辩护人意见表》,为涉罪未成年人获得有效的法律援助创造条件。
一项项“意见、办法、规定”,凝聚着江阴未检人教育、感化、挽救的点点心血,形成了江阴未检花枝上的密密花蕾。
创新突破,花开似锦
让涉罪外来未成年人平等适用取保候审,真正保护未成年人权益。2008年8月,江阴未检联合市关工委等单位在民营企业中,建立了首批“涉罪外来未成年人关爱教育基地”(管护教育基地)。基地除了推荐合适成年人担任取保候审保证人,还提供免费的食宿、心理疏导、意外伤害保险和技能培训等保障和支持,为涉罪未成年人营造了一个温馨的“临时之家”。
5年多来,管护基地先后接纳107名涉罪外来未成年人,绝大部分被适用不起诉、缓刑等非监禁处罚,基地也从取保候审场所发展为教育、培训的综合性场所,107名未成年人在此新生。2013年,江阴未检开创性地将“圆桌审判”模式引入管护基地,检察官、法官、社区矫正官、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实现了起诉、审判、矫正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维权帮教。目前管护教育基地制度已在江苏全省推广。2013年底,在“全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佳事例奖。
工作落到实处,创新解决问题,江阴未检数年来的实干创新开出了似锦繁花。
编织梦想 芳香四溢
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全社会的力量是无限的。为了汇聚爱心,江阴未检呼吁社会各方凝聚合力,成功织就了一张关爱未成年人的社会网络。
2012年,江阴未检联络法院、妇联、团市委、关工委等9家单位,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了17个雏鹰爱心港,将涉罪未成年人、受过行政处分的“问题少年”和在校中小学生三类特殊人群纳入港湾,吸纳大学生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各方力量,共同构建重点未成年人帮教网络。爱心港的“三微工程”——微博、微电影和全省首个未成年人微信公众平台,围绕“青少年与法”的主题,实时发布最新法律法规、普法案例、自我保护常识和法制新闻热点等共计1000余条。由未检干警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明天,你好》在全市中小学巡回展播期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电影德育课”。江阴未检自主创办了《雏鹰爱心港专刊》,并与江阴电台《成长不烦恼》节目合作,对未成年人家长开展全新的法制教育,构筑了江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全媒体”宣传平台。2013年,建立了江阴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基地,有机融合未成年人教育展区、圆桌审判庭、模拟法庭、夏令营学校、家长学校于一体,面向全市在校未成年人开展常态化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在江阴未检的推动下,“帮教一个人、安定一个家、和谐一片天”的理念渐成江阴社会各界的共识。江阴未检满园繁花,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