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气温升得快,降得也快。3月17日晚上,富阳市常安镇平安工作站干部及驻片民警带着村民熟悉的“声音”,走进了杏梅坞村后亩山自然村。村民闻讯,纷纷裹上棉袄和大衣跑来参加。传播安全防范知识的“常安之声”,已经成为富阳老百姓参与平安建设的固定节目。
十年来,正是通过无数这样的宣传活动,杭州的老百姓融进平安建设,平安创建“三率”(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获得全面提升。
知晓:诈骗短信一眼识破
杏梅坞村是富阳海拔最高的村,居住人口不足70人。加上山区夜晚气温低,不少村民早就洗洗睡了。工作人员刚上山,看到一片寂静的夜色,还担心这里没有“声音”的粉丝。
不料,投影机刚启动,村里就一下子热闹起来,村民有的趴在窗口看,有的裹着棉衣跑到现场看。“常安之声”也不负众望,不仅播出了《警服》、《‘神’的谎言》等之前几个村热捧的微电影,还增添了省公安厅“警方时空”新浪微博发布的诸多视频———《电信诈骗系列防范篇》、《警惕“无抵押贷款”陷阱》等。
“政府经常给我们敲警钟,一般的诈骗伎俩骗不了我们常安人。”村民方先生说,他看到诈骗短信基本上能一眼识破。自去年2月开展“常安之声”活动以来,镇综治干部和派出所民警定期带着微电影、宣传片走进山区村落、老年活动中心、学校,将安全防范的理念传递给每个老百姓。
参与:护老就业一举两得
如果说,富阳的老百姓在平安宣传活动中提高了警惕,那么杭州拱墅区的失业人员则在平安建设中找到了饭碗。
2005年,为化解失业人员增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拱墅区探索“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就业新模式,通过设立助老助残服务站,招聘了一批素质较好、责任心较强、尊老敬老的“4050”失业人员从事助老服务工作。
在这一模式下,老人的生活得到了照顾,失业人员找到了社会认同感。“非常感谢政府给了我安定的生活!”49岁的赵阿姨自从加入助老服务后,不再对自己的下岗遭遇耿耿于怀,而是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和期待。
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能让人自立,更能带来积极和安定的生活状态,拱墅区深谙其道。为了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拱墅区建立了“失业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就业和失业动态数据库,有针对性地送政策、服务、培训、岗位和资金,让辖区6万余名“4050”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妥善安置,登记失业人数从2008年的12525人,下降至2012年的5709人。
2011年和2012年,“一岗解两难”和“失业预警干预机制”相继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大奖。
满意:“最美”成为城市价值新坐标
“平安建设是全社会的事,每个老百姓都要参与其中,并最终成为平安建设的受益者。”杭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徐小林说。近年来,杭州从民生出发,立足服务,让每个老百姓都成为平安建设的一员。
在社区,和事佬们以“身边人掺和身边事,草根力量化解民间矛盾”的方式,实现居民自治;在路面,治安群防巡逻队里活跃着民警、协警、城管、保安、志愿者、退休干部等各种社会力量,卫生保洁员、出租车驾驶员、送奶工都成了平安信息员;在校园,“小手拉大手”活动让165万余份平安倡议书,通过中小学生走进千家万户。平安建设走进企业、饭店、景区、商场、工地,通过22个载体创建活动,全方位融入了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
十年平安创建,深刻改变了杭州的面貌,也构筑了杭州人的道德高地。杭州连续8年评选“平民英雄”,2009年以来又开展“寻找身边典型”活动,“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爸爸”等一系列“最美”人物相继涌现。“最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平安建设十年磨一剑,平安宣传润物细无声。十年来,杭州平安建设的参与率、知晓率、满意率得到全面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连续十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走出了一条杭州特色的“民主促民生、民富聚民心、民力保民安、民美领民风”的平安建设之路。
·杭州余杭警方三天帮助流浪妈妈找到家人
·杭州萧山:强化类型化差别化管理 实现审判质效双提升
·浙江杭州再掀"风暴" 整治"中国式交通陋习"
·杭州:平安报表和经济报表要同样精彩
·浙江杭州余杭:探索交通事故调处无缝对接
·杭州司法行政交出2013年成绩单
·杭州司法行政交出2013年成绩单
·浙江杭州司法行政交出2013年成绩单
·杭州余杭探索法务前置有效预防化解矛盾
·“没想到还可这么干”——杭州的哥的移动互联生活
·浙江杭州:"双料"案件并查 化解反渎"四难"
·浙江:杭州有了首个法援“私密谈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