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年来的案件持续增长,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尖锐。由此导致法官体质下降、人才流失等困扰法院建设的难题亟待破解。“为法官减负”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要将代表委员为法官减负的要求落到实处,务必织好对法官的保护网。
减“案多之负”,要织“人才保障网”。不容置疑,法院案件逐年上升而法官名额难得一增是案多人少的主要成因。由于案多人少,“白加黑、5+2”的连轴转日子已成为法官们的家常便饭。有的法官甚至靠透支身体在案海拼搏,超负荷、超体能的劳动使得法官队伍的身体素质下降,诸如不时惊曝出累死在审判台上英年早逝的法官,更是敲响法官队伍亟待减负的警钟。众所周知,工人有计件劳动之说,法官作为既是体能劳动又是智力劳动的劳动者,同样应当计量劳动,即法官一年应办多少案当有定数,不能让法官沦为名副其实的“办案机器”。因而,减“案多之负”的关键要靠编制给力,织好“法院不差人”的“人才保障网”。为此,既要把做好法院编制工作提升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方略、支持司法建设的高度上认识,也要把“因需而配,以案定员、随缺随补、逐年递增”的法院用人思路贯穿编制实务全程,从编制源头切实化解案多人少的困局。
减“压力之负”,要织“防干扰办案网”。由于我国司法体制上的弊端,法官身处多重重压之下,其精神压力更是看不见的无形负担。因而,法官减负不能仅仅停留在“案多之负”的层面上。实事求是地说,有的案件其实并不难,而令法官头痛不已的则是人为的障碍难以逾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领导干预,各种干预往往使法官左右为难。尤其是遇到有的“活动能量大”的当事人,这边案件刚起诉,那边却“上访、上报、上网”等“诉外动作”不消停,使得案件八字还没一撇却众说纷纭。办案法官被推到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风口浪尖上,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行政干预法院办案这面多棱镜上,也折射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干扰乱象。
毋庸讳言,缓解法官精神压力的关键要在禁止干扰办案的源头立法规制。早在1982年我国宪法就专门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此,为要把“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落到实处,务必在相关法律中增加对干预办案者予以处罚的条款。使“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在各类子法中得以延伸和细化,从而使得法官办案的法制环境能呈现出“没人想干预,没人敢干预,没人能干预”的喜人局面。
减“生活之负”,要织“优待法官网”。从法官的待遇视角看,我国法官待遇依旧不尽如人意,呈现出“办案多、压力大、付出多、收入少”的落差状态。因而,减法官“生活之负”,一要实行法官单列薪酬制。法官法虽确定了法官职级,但没有规定法官的职级待遇。因而,法官理当享受法官待遇,按级定薪,不应再与公务员的待遇画等号。二要设立特别救助制。对于有的法官家庭因天灾人祸、重大疾病等特殊困难的,要通过爱心救助使他们渡过难关。(陈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