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写:
户籍民警们的酸甜苦辣事
编者按 新生的生命要上户口,逝去的生命要销户口,迁徙异地要变动户口,大到升学、就业、入伍,小到出境旅游、学习驾驶,人们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少不了户籍和身份证件。因此,办理户籍和身份证件业务的户籍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派出所的第一窗口,也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多的警民交流平台之一。
户籍民警工作直面群众,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他们的工作十分接地气,在户籍窗口每天都上演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故事。
洪鹤鹦:“我就要做一块黑巧克力”
“她是那种一有心事就寝食不安的人,可她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的事。”同事们这样说她。“她听得懂我们的心里话,听得了我们的牢骚话,听得进我们的责骂声。”辖区居民这样说她。“我就要做一块黑巧克力,虽苦犹甜,还有抗氧化作用。”她这样评价自己的户籍工作。详细>>>
李娜:布朗族村寨的“牛户籍”
李娜,一个1989年出生的女孩,大学毕业后从保山城里考到这个山旮旯里当了一名警察,负责户籍和办公室的工作。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大家再见到李娜时,她总是开心地笑着说:“我已经完全融入这里了,和这里的群众相处得像一家人似的。”详细>>>
吴梦露:那声道谢包含几多欣慰
2009年起,我成了湾里派出所的一名户籍民警。在不长不短的几年里,可谓尝尽了苦辣酸甜。苦——挺着大肚子上门调查走访;辣——顶住压力拒绝给亲戚办户口;酸——解释半天竟然招来一顿数落;甜——那声道谢包含几多欣慰。详细>>>
孙庶萍:我收下了两把带露珠的山蕨菜
1987年,我从警察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伊通县公安局任户籍民警。在多年窗口工作中,我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也体会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服务窗口有形,却无境。说它有形,是因为它就那么几尺平台;说它无境,因为它其实是可以无限延伸的,与父老乡亲、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