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徐 佳 通讯员 周德峰
“她是那种一有心事就寝食不安的人,可她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的事。”同事们这样说她。
“她听得懂我们的心里话,听得了我们的牢骚话,听得进我们的责骂声。”辖区居民这样说她。
“我就要做一块黑巧克力,虽苦犹甜,还有抗氧化作用。”她这样评价自己的户籍工作。
39岁的洪鹤鹦是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南苑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在她19年的民警生涯里,有15年工作在户籍管理岗位上。
“黑户”四十载,老妇遂心愿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户籍室来了一位八旬老妇,洪鹤鹦如往常一样微笑着接待。老人向她道出了“黑户”40余年的经历以及她曲折辗转的人生。老人原籍浙江东阳,解放初生有一个女儿,后携女嫁至余杭区南苑街道,数年后离异又改嫁。由于种种原因,她始终是“口袋户”。
老人说,如今老伴也去世了,“我都快死的人了,连个户口都没有啊!”话没说完已是老泪纵横,手中紧握的是几十年前开具的泛黄的手写迁移证。
洪鹤鹦解决过很多户籍疑难杂症,这次老人的话却让她心里无比难过:老人家40余年没户口、没身份证,在这么好的时代,什么社会福利都享受不到。
想到40多年的耽搁,洪鹤鹦一刻不停赶到档案局查询老人的户口迁移轨迹,确认事实后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经过反复询问、多方协调,几经努力还是没着落,因为根据户籍政策老人的条件不符合落户杭州的要求。
老人的倾诉反复在洪鹤鹦耳边响起,她一整天紧锁着眉头琢磨这件事,下班路上也在不停思考,到了家才发现女儿还在学校忘了接。此后,只要一有空隙,她就一遍遍地查看户籍政策,和同事探讨解决办法,并多次打电话给老人和她的两个女儿。老人的女儿也被这位热心的民警感动,将所有情况和盘托出。
在洪鹤鹦的帮助下,老人的小女儿先将户口迁到了自己的房子名下,然后老人再通过“老年投靠”的方式,将户口迁至女儿户籍下。40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决了,当洪鹤鹦将新开具的迁移证送至老人手中,老人双手颤抖着接过,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群众当亲人,“谢谢”最暖心
做户籍工作接触面广人杂,洪鹤鹦所在的派出所辖区城市建设快,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增加快,治安复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特别照顾弱势群体,包括鳏寡孤独、脑瘫、长期卧床的人,帮他们办理户口、做好身份证。”洪鹤鹦说。
二代证换领工作中,洪鹤鹦在责任区民警调查的基础上,逐村上门为老人们拍照。她一个个核对资料,坚决做到不漏掉一位老人。她冒着酷暑严寒,来回奔波于南苑各社区(村)、敬老院,马不停蹄地为老人们拍照。碰到数十年不曾拍照的老人,洪鹤鹦主动当起他们的“形象设计师”,为他们梳头发、整衣服。她成了老人们的“开心果”,风趣幽默,充满感染力。当然也有不合作的老人,洪鹤鹦又成了他们的“心理辅导师”,费尽心思地劝说,苦口婆心地疏导,甚至只能抓拍、“偷拍”。不论是 “形象设计师”、“心理辅导师”,还是“开心果”,洪鹤鹦说:“只要能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便是给我最大的回报了。”
“社区有位林奶奶,之前看着有女民警拿着相机给她拍照,就拿着棍子追着她们打。”天万社区的一位居民说,“听说洪姐要来拍照,我们都劝她不要拍了,谁也不敢接近这个老人啊!”考虑到社保、医保等都需要凭身份证办理,洪鹤鹦虽然心里害怕,但还是走进了老人的房子,一番耐心而友善的劝解,居民和她的子女都惊讶了,老人居然很配合地拍了照,连头发都是洪鹤鹦帮着现梳的。
“我最开心的莫过于当老人们看着照片,像孩子一样拍手说谢谢的时候。”洪鹤鹦说。
微笑对群众,委屈带回家
“明天我要叫电视台的记者过来!”吴大妈拿起户口本,直接扔到洪鹤鹦脸上,“不给我把外孙改成孙子,就没完!”
户口本被脾气暴躁的群众扔脸上,已经不是洪鹤鹦的第一次经历了。“这时候,万般委屈也只能往肚里咽。”洪鹤鹦忍住委屈,捡起户口本,仍然面带微笑地解释法律规定。
子女随母落户,依据血亲关系,与户主外公关系为外孙(女)。对于这一点,不少群众不能理解,为了“续香火”,他们执意要将“外孙(女)”变“孙子(女)”。
东湖社区的吴大妈家中独女,招了上门女婿,结果生了孩子户口本上却登记着“外孙”。为什么自己的“孙子”姓都随了女儿,户口本却要写成外孙,吴大妈非常不解。吴大妈气冲冲地跑到了派出所坚持要改成“孙子”,不然就要投诉。
晚上回到家中,回想白天的委屈,洪鹤鹦终于忍不住了,一顿号啕大哭,“吓得我老公都不敢吭声”。
哭完,第二天上班后,循循善诱还得继续。闻讯赶到的电视台工作人员得知前因后果后,也帮忙做起工作。吴大妈没想到自己请来的电视台记者,竟“帮”民警说起话来。明白了道理后,吴大妈留下一句话,又让洪鹤鹦感动得差点哭出来:“这姑娘比我闺女脾气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