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4.8%,高出重庆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面对2013年重庆市江津区政法工作交出的这份答卷,近日,江津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德勋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得益于该区的社会治理创新。江津区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取得重大突破,它促使基层执政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基层执政重点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基层执政资源从条条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小网格真正推动了大平安。
孩子被蜜蜂蜇伤之后
网格化管理在农村走出了新路,其管理模式在江津区的城镇社区更显成熟。
“事情处理得怎么样?给大家把政策讲透,尽量不要和群众起冲突。”近日,记者来到江津双福新区的津福社区,该社区主任涂开萍一边处理工作,一边接听网格员打来的电话。
“津福社区处于产城融合的核心区域,社区群众大多是土地流转后的农转城居民,人员结构复杂,涉及的相关政策和手续办理多,矛盾纠纷也多。”涂开萍告诉记者,针对物业小区的实际情况,该社区采取对楼栋定格、定员、定责、定制度的工作模式,将原来的“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现在的“精细化服务”,与人口计生、工商、城管、公安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联动、治安防范、事务联处、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变定点接待服务为巡查走访,充分收集社情民意,及时解决群众的生活难事,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
2013年5月10日,津福社区网格长王宗德在小区内巡逻走访得知,陈姓居民家中2岁小孩被蜜蜂蜇伤,伤势严重。
据了解,该小区有居民在自家屋内饲养蜜蜂。当日下午,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就立即对整个小区进行排查,获悉有13户居民在小区内养蜂。“很多小区居民以前都是农民,在转为城市居民后,他们仍有一些农村生活的习惯,如养鸡、养鸭、养蜂、养羊等,影响了他人,必然带来矛盾纠纷。”据该社区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居民改掉与当前生活不相适宜的生活习惯,社区网格员没少费口舌。
蜜蜂伤人事件发生后,社区干部与片区民警、网格负责人及时地到养蜂人家中进行思想动员,向大家宣传政策和法律。通过多次细致的劝说,最终,13户居民停止了养蜂,蜜蜂伤人事件也得到了妥善处理。通过此事,群众也更愿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向网格员诉说,社区两委也更多更及时地掌握了民意,让所有不稳定因素消除在源头。
“前两年,小区脏乱差现象严重,入室盗窃也发生过。”在小区附近做生意的居民苏女士说,她是这里的老居民,住了几年了,对于小区在管理上的变化,她印象深刻。
她告诉记者,社区的网格员经常上门服务,提醒大家防火防盗等注意事项,也宣传一些法律规定。“我是外来人口,有时需要办理相关事务,社区网格员都会帮助办理。”
记者发现,在江津区,社会治理已形成“发现问题——收集问题——问题立案——问题处理——民心反馈——考核检查”的工作流程,并高效运转。
盗贼没逃出村就落网
当记者驱车来到石门镇李家村,就被眼前绿韵流淌的田园风光和古朴醇正的农家风情所吸引。这里屋舍俨然,道路平整,农趣十足,邻里和睦,大多数农民靠办农家乐富了起来。
“这里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李家村综治专干周黎勇向记者介绍道,李家村由于辖区面积大,人口多,曾几何时,这里群众矛盾纠纷多、各种治安案件频发、干群党群关系紧张,连村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进行。 “从2012年起,我们开始在李家村试点农村网格化管理,将组织网格细化到末梢,工作人员下沉到末梢,目标责任定格到末梢,社会力量聚集到末梢,通过这四大创新治理,改变了整个村面貌。”石门镇政法书记刘高告诉记者。
据了解,李家村基本按原有的生产队建制来划分网格单元,原有的生产队存在时间长达四五十年,人口一般在150至250人,面积在0.5平方公里左右,群众世代相处、繁衍生息,形成了地缘、亲缘、资源关系相互融合的利益共同体,是很好的网格单元。
通过细分网格单元,由群众民主选举直接产生网格长、网格员,具体负责网格内安全监管、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纠纷调解、信息报告、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网格长、网格员基本都是村上德高望重、正直守法,受村民拥戴的人,这样,村民参与自治就更加灵活,更有凝聚力了。
“以前办个小事都要到处跑,跑镇上,跑很多部门,现在直接在村上找网格长办理就行了,很方便。”村民刘昌华告诉记者,网格化管理给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办事容易了,邻里矛盾纠纷少了,偷盗少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快了。
2012年底,七社村民杜位民家遭遇入室盗窃,当他发现时,窃贼仓皇逃离。于是,他边呼喊边给自己所在的网格长打电话,网格长立即联系了附近的其他网格长,网格长们则迅速呼喊村民共同参与抓贼。短短几分钟,盗贼没逃出村就落网。
刘昌华说,自从那次以后,村上再也没有入室偷盗的案件发生。今年春节期间,没有接到一起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