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明波
3月4日清晨,黑龙江交通广播电台里传出了大兴安岭交警牟清元的声音,电波里,牟清元的声音,浑厚而沉稳,清晰且简洁。随着主持人的介绍,我走进了他的故事,我领略了他的风采。
大兴安岭被称作“高寒禁区”,是前苏联专家在1954年参加我国森林调查时提出来的,延伸的解释就是:不适合人群居住。在最严寒的日子和最漫长的冬季,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寒冷会冻住许多人的脚步,可牟清元和他的同事们必须上岗,因为那儿,是行者的驿站,是他们的阵地。一号岗周边,商贾云集,人车稠密,那每日5万多辆奔流的汽车和众多奔走的人们,把这里变做全城最热闹的场所。而牟清元却把这里调整指挥得井然有序。中高考的日子,他给孩子们指出的是一条畅通路;热闹的蓝莓节,他为游客指出的是一条快乐路;洪灾来临,他为百姓指出的是一条求生路;平常日子,他为群众指出的是一条平安路。何以至此?只有他垫上四双鞋垫、套进一双毛袜子仍然被冻得疼痛难忍的脚知道,只有他被冻得脱掉了几层皮的耳朵和鼻子知道,只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和他脚下的道路知道,只有他获得的80多项荣誉和春夏秋冬知道。
牟清元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瘫痪在床,妻子下岗,孩子上学,家庭重担压在他的肩上,可他顽强地工作着,生活着。他每天早晨8点钟到岗,晚上6点半离岗。最长的时候,曾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站岗一直站了7个小时。在皮肤冻伤,手指变形,双腿冻坏的情况下他仍然在岗位上英姿挺拔。他说,岗位就是他的家,能够为大家服务就是一种报答。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牟清元就这样坚守着,他从部队转业来到一号岗,一站就是26年。26年,有多少风霜雨雪扑在他的脸上,有多少温暖故事留在百姓心里。领导也曾把年近50的他调到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办公室工作,可是他却说一号岗是他的家,他很想家。果然,没过几天他又重返一线。
如果这世界上只有一条路,对牟清元来说,这条路会直通岗位,如果这世界上有许多路,对牟清元来说,那条条路会直通百姓心里。他可以在零下40摄氏多度的严寒中、在自来水管爆裂水深过膝的冰水中,蹚水去挂牵引钢绳,他可以把别人丢失的数万元现金,经过一天一夜大海捞针般的寻找并在第二天凌晨2点送到失主的手中……在一号岗,时时都发生着动人的故事。那每一句轻柔的嘱咐,每一次温暖的搀扶,每一个会心的微笑,都是融注了牟清元的心血和群众的信赖。在他的同事们的眼中,他是老黄牛,在一位环卫工人的眼中,他是“活雷锋”。
人心都是肉长的,牟清元也有儿女情长,只是在这儿女情长里多了一份歉疚。虽然他对瘫痪在床的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虽然他每天晚上必会牵着年迈的母亲的手入睡,但当“百日会战”与母亲病危的叠加时刻,他选择的仍然是岗位。病中的妈妈似乎就等着儿子的到来,当高峰期一过,他就匆匆地赶到医院,可老妈妈已是深度昏迷,没给他留下一句话,20分钟后,母亲就离世了。20分钟很短,只是一刻多一点,20分钟很长,足让他回想一辈子。不仅如此,他还为没有及时赶到医院签字耽误了妻子的手术而歉疚;他也因为没有更好地照顾女儿而歉疚;他更因为没有让家人过上一般家庭富足的生活而歉疚。
可令他满足的是歉疚里的欣慰、落寞中的温暖。他觉得,许许多多老百姓对他的认可,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关于这些温暖的故事和深厚的情感,被一位老大娘缝在了送给牟清元的厚厚的棉衣里,被一位素不相识的营业员装在了他赠给牟清元的护手霜里,被过往的司机融在了他们轻按喇叭的敬意里,也被偶尔路过的电视台记者拍进了公益广告里,更被许多群众放在了因看到他的辛劳而油然而生的“心疼”里。对此,牟清元感动无比,常常是心有涛声,眼中含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让他知道了感恩,部队大学校的锻造,让他懂得了使命,转业成为公安战士,让他的生命刻进了忠诚。
3月5日,黑龙江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孙永波和厅政治部主任陈晓林亲切接见了被群众誉为“活雷锋”的牟清元。孙副省长对牟清元说,26年来,你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在高寒地区,指挥交通,服务群众,不怕风雨,不畏严寒,无怨无悔,不改初衷。这充分地体现了黑龙江公安民警朴实厚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更践行了黑龙江公安精神。你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人感动,你耐得清贫乐于助人让人感动,你朴实真诚大公无私让人感动。你是平凡英雄。而牟清元也说,自己是穿着警服的老百姓。
在这个春天,我以读一片生机的激动来读牟清元。在这个季节,我以读一派繁荣的欣喜来读牟清元。我读牟清元,读出了一种感动,读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使命的光荣。我读牟清元,读出了高风亮节,读出了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