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杨丛华:藏起“死亡诊断书”,在岗位上战斗到最后

2014-03-13 15:23: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南省公安厅网站 

杨丛华,一位普通的民警,忍着癌症晚期的剧痛,瞒着家人、同事、朋友,将“死亡诊断书”悄悄藏进心里,兢兢业业地带好“小班子”,抓好“小队伍”,办好“小事情”,以人民警察爱人民的崇高职业风尚,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

连日来,杨丛华精神在信阳公安民警中悄然播种,他是永不凋零的大别红叶,他用一生顽强不屈的拼搏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警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无私情怀。2月14日,这位33年扎根基层的民警,在隐瞒病情2年后,永远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那一份被藏起来的病历

2011年10月,在一次组织体检中,杨丛华感觉到胃部不舒服,感觉时常有硬物顶着。医生、家人多次让他住院观察、治疗,当时,正值案件高发期,他就没当回事儿,家人问起,就说是去检查了,问题不大,然后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时间长了,妻子知道真相后,就将医生请到家里为他打针。医生是请来了,可他却在单位加班回不来。就这样,一直拖到2012年5月,在妻子的再三恳求下,杨丛华才来到信阳中心医院检查,得出的结果却是胃癌晚期。杨丛华虽然很意外,但却很沉着,他自己偷偷到武汉医院进行了复检,得到确诊结论后,他在武汉静静待了三天,这三天,他是如何度过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然而,当他回到信阳,展现在亲人和战友们面前的却是胃炎诊断证明。在他逝世后,亲人和战友们在他的办公室抽屉里发现了一份武汉医院不一样的病历,那是一份胃癌晚期并癌变转移的病历,亲人和战友们那一刻撕心裂肺的痛是无言的沉寂,原来他在武汉恳求医生出具了两份不一样的病历。

在死亡面前,他选择了用工作的方式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为不给单位和家人增添负担,他把那份沉得不能再沉的重担独自扛着,只身独自前行。杨丛华默默地将医院的诊断证明藏在办公室里,依然微笑着回到工作岗位上,回到他喜爱的老百姓身边。他常说:“我是老百姓的派出所长,我的职责就是为他们服务,只有回到岗位,走在老百姓中间,才感觉自己的价值”。可病变像魔鬼一样时刻纠缠、撕咬着这个从不向困难低头的汉子。在他的工作日记中,杨丛华痛苦地记录着病魔折磨他的意志情况,但他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在得知自己患癌症的两年来,杨丛华更是在透支生命,达到近乎疯狂的地步。战友们给他做了一个统计:累计加班950余小时,走遍了辖区每一寸土地。他似乎要和老天赛跑,和生命作赌,将自己最后的心血全部奉献给所挚爱的公安事业。

“我的岗位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

职能延伸到哪里,岗位就设在哪里。在同事们心中,杨丛华没有固定的办公桌,哪里有案情、哪里有逃犯的线索,哪里就是他的办公桌,就是他的“家”。

2013年10月,大队组织侦办一起上级交办的专案,他不顾身体极度不适,和年轻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身先士卒,靠前指挥,随时掌握案情,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在取得大量有效的证据后,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及时消除了不安定隐患。

面对死神,他对生命也有着无尽的留恋,对家人和朋友也有无限的牵挂,他把深深的愧疚压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对人民的依恋,对他永远爱着的公安事业的留恋。翻开杨丛华的日记,每一页上都有一个“痛”字。我们所有见证者也都和他一样,感觉到那种钻心的“痛”。面对死神的步步逼近,杨丛华选择“就是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

杨丛华任五里墩社区警务中队中队长时,该中队位于市中心城区,辖区居民多,人员流动大,城区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多,问题复杂,中队日均接警20余起,工作最繁重的时期,中队一个月就刑事拘留了30余人,特别是城区改造引发的矛盾,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为此,他常年吃住在中队,从不谈论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中队是我家,我不在家能去哪。”他亲历亲为,摸爬滚打在工作一线,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他以身作则,树立标杆,他常对同事们说:“我不过多地要求什么,只要我做到的,你们做到了就行。”他始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管队伍,促工作。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为继续保守秘密,杨丛华在大家面前总是特意高声说话,只有一个人回到办公室后,才会蜷缩在办公室简易的沙发上稍微休息。

2013年6月12日晚8时许,在处理一起群体性事件时,阵阵强烈的疼痛使他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他怕影响别人,悄悄地用桌角顶住自己的胃,直到整个事件顺利处理完毕。

在“清网行动”决战阶段,杨丛华带领治安管理四中队的民警们将命案逃犯张某列为重点抓捕对象。追逃民警在2011年6月初就已开展对张某的摸排抓捕工作,面对大量零散的信息,杨丛华事必躬亲,不厌其烦,对每条信息都认真进行筛查,并赶赴郑州、驻马店等地进行核实。当年11月5日,他在驻马店市西平县找到了张某的姐姐,使追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获悉张某有可能藏匿在内蒙古后,杨丛华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到内蒙古进行追捕,他第一时间将搜集的信息通报给了其他追逃民警,并指派得力民警立即奔赴内蒙古进行排查,最终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警方的配合下,将张某抓获。

他常说:“我是公安民警,我的岗位就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33年的从警生涯,无论是当一名普通民警,还是当派出所所长、社区警务大队大队长,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用他无限的忠诚、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努力奋斗直至生命的终点。33年来,他先后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000余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000余起,依法打击惩处了一大批违法犯罪分子。

直到现在,杨丛华的战友黄昌明还是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一块摸爬滚打了30年,在我们心目中,他永远是位铁打的汉子,工作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上路执勤,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老百姓眼中的“爱民所长”、“平安所长”

杨丛华没有时间思考生命的价值,却在具体实践中践行着自身的价值,那就是时刻为老百姓服务。他先后担任过湖东、五里墩、老城等中心城区的派出所所长,始终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将平安和谐送进辖区千家万户,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平安所长”、“爱民所长”。他的办公桌上,有张每日计划表,每天到敬老院看望何静远老人是他必不可少的安排。在得知杨丛华牺牲后,81岁高龄的何静远老人一定要去送送他,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本,上面清楚地记着杨丛华10年如一日地照顾她所花的费用。

生命的长度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其实也无需在乎生命的长与短,只要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地去扩展生命的宽度,都将会演绎出绚丽多彩的美好人生,杨丛华做到了。33年的从警生涯中,他没有向组织要任何待遇,没有利用工作为自己谋任何福利,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虽然他的爱人早已下岗,孩子至今待业在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杨丛华隐忍病痛,以超出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自始至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自己短暂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公安事业,诠释了人民警察的责任和使命,铸就了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