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两高”报告一出炉就引发广泛关注,多位政协委员表示,目前,法院、检察院行政化弊端值得关注,“去行政化”呼声甚高。
“我的一个学生任某省高院的法官,他说正忙于和下级法院沟通。一般下级法院审案子之前都跟上级沟通,揣摩上级态度,且这是法院系统普遍现象。我说你这样做,还要审案干什么?”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委员痛陈。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国法院、检察院是行政化管理,法官、检察官都是公务员,上级领导下级,上级领导决定下级法官、检察官的升迁,导致下级什么事都要请示。
在最高法院的报告中,记者看到,去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21.7万件,审结、执结1294.7万件,同比分别上升7.4%和4.4%。
“这么多年,案件每年都是7%、8%的增幅在增长,但人员编制基本没动,不少案件积压。法官都去哪里了?”侯欣一认为,由于行政化的原因,很多法官、检察官逐渐晋升,或成为行政人员,或成为领导干部,从而脱离一线审判工作。
对此,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委员有话要说。去年全国两会后,她专门就检察官一线从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基层一线办案人员的流失情况非常严重。
“山区的检察院、法院根本招不到人,有编制但是没人报名。”李明蓉说,在福建的基层检察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转正之后,一个月也就1000多块钱工资,还不如在北京干保姆挣得多。如果不是在单位吃住,靠工资待遇基本上养活不了自己。
“但我们又不能提高待遇,因为法官、检察官都是公务员,不能随便涨工资。”她坦言,这是很多法官、检察官渴望晋升的原因之一,究其根本,还是“行政化”惹的祸。
广东省政府法制办主任王学成委员认为,法院、检察院去行政化,牵扯到公务员法的修改,对两院进行分类管理,“如果公务员法不改,去行政化很难”。
“我们国家法官、检察官全世界最多。但这是包括行政人员在内的,法院、检察院办公室、政治部、行政部门的干部都算是法官、检察官。”李明蓉委员说,现在正在探索对法官、检察官进行分类管理,即只要脱离一线法庭就不是法官、检察官。她承认,阻力很大。“目前只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海南省社科联主席迟福林委员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司法体制改革方能解决“行政化”的问题。他认为,以公平化、去行政化、去地方化为核心的司法改革将成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本报北京3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