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司法为民 亮点纷呈
——海南法院工作回眸
2月12日,海南省两会期间,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左一)视察海南高院指导工作。他说,近年来海南法院在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赢得了代表委员们的理解和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五指山市畅好乡番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妇女主任黄月芳: 海南法院手机报可听可看,内容丰富,每周一次,让人民群众了解了法院,办得好。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乡罗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美娟: 海南高院与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办了海南首档庭审专题节目“法庭内外”,深受群众喜爱。
服务大局
●为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需要,海南高院先后出台了《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工作意见》、《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指导意见》、《审理农村土地补偿款分配纠纷指导意见》等司法政策文件。成立专门机构,提前介入、贴身服务国际旅游岛重点项目建设,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立足审判职能开展专题调研,并结合个案中发现的行政管理问题主动建言献策,提出加强海南特色商标资源保护、加强三大林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发展海上保险业务、规范农村信贷合同、规范公证侵权行为、依法整治违章建筑等司法建议,其中《关于进一步促进海南省海洋渔业、港航业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司法建议》入选全国法院十大司法建议,《关于加强和改进管委会法务工作的司法建议》被评为全国法院优秀司法建议。
●海南是海洋大省,按照省委、省政府立足法治、彰显国家管制南海法度的要求,海南高院和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同完成了《海南省海洋执法工作手册》的编印出版工作,填补了海洋执法的实用空白。
便民利民
●打造“特色法庭”品牌。以旅游法庭、交通法庭、医疗法庭、瓜菜法庭、渔排法庭、夜间法庭、假日法庭等特色法庭作为司法为民的有效载体,将法庭搬到旅游景区、集贸市场、田间地头、渔排码头,就地审判,就地结案,方便群众诉讼。2013年共巡回办案4950件次,当场审结案件4047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专题报道。
●强化立案信访窗口服务功能。海南三级法院积极推行预约立案、上门立案、公务卡代为刷卡交费等措施,在立案信访大厅备置不同度数老花镜、轮椅等便民设施,根据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及时印制新版诉讼指南并加注英文说明,完善申诉和档案查询窗口,健全并实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文明接待。
●开展司法救助和“法律六进”活动。据统计,2013年海南法院共缓、减、免诉讼费2354.43万元,发放司法救助金1044.53万元,切实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关怀和温暖;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举办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律报告会等800场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6.5万份、受教育干部群众达13.58万人次。
司法公开
●创办官方网站,开设官方微博。2001年5月26日,海南高院官方网站“天涯法律网”正式投入使用,司法公开、司法宣传、司法服务三者并重,目前,网站内容分为八大板块、120多个栏目。美国《新闻周刊》等海外多家媒体都曾对天涯法律网进行报道。2013年11月1日,海南高院官方微博在新浪网正式开通,秉持“推进司法公开、加强民意沟通、践行司法为民、弘扬法治精神”宗旨,精心设置了“微发布”、“微交流”、“微动态”等12个栏目,目前粉丝数已突破43万人。
●网络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2013年1月,海南高院搭建了庭审直播网站“天涯法律网视”,并由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试点网络庭审直播,受到了社会关注,至今已直播案件57件,视频点击率累计超过20万余次。2011年开始推行全省三级法院裁判文书上网,至今已实现符合条件的生效裁判文书100%上网的工作目标,全省法院已累计发布生效裁判文书5万余份。
●手机报每周一期,电视专题一周一案。2012年9月1日,海南高院与新华社海南分社联合创办了“海南法院手机报”,每周向全省法院干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廉政监督员等发送法院最新工作动态。创刊至今已发送77期,受到各方好评。2012年2月,海南高院与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办了海南首档庭审专题节目“法庭内外”,选取全省法院具有教育意义和法治宣传意义的典型案件进行报道和辨法析理,至今已录制近百期,2013年荣获全国优秀法制类新闻栏目三等奖。
(记者 严献文 吴春萍 通讯员 胡 娜 许平飞 刘 琼 林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