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报告才知道法院案件逐年递增,法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建议国家推进法官职业化,提高法官待遇。”“公正公开,相信司法改革美好前景。”3月10日下午,周强院长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微博上的网友纷纷留言,或转发,或评论,关注度空前。“网评”已经成为人民法院知悉获取群众心声的重要渠道。
在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也似乎进入了“两会时间”——平常惯见的“心灵鸡汤”少了,其中两会话题包括周强院长的报告“流行”了,司法,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被关注着。
3月9日,在两会热烈进行的时候,最高人民法院微博入驻腾讯,又拓展了一个新的网络平台,加上之前开通的微信、新闻客户端,在普通人看来神秘严肃的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在新媒体领域敢于“尝鲜”,且覆盖了各种形式,社会给予普遍好评,“司法公开接地气”,一位代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人民法院这种具有前瞻意识的布局。
在人与人之间,信任来自敞开的胸怀,这一朴素的道理,可以“移植”到司法机关和它所服务的对象之间——只有敞开大门,让司法程序和过程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打消公众关于“暗箱”、“黑幕”的怀疑,司法公正也才能“水到渠成”。过去一年,无论是案件庭审直播,还是裁判文书上网,司法公开逐时代而动,公开的内容大大扩展了,公开的形式也为人们喜闻乐见,司法民主也在其中得到了有价值的锤炼。
2013年,人民法院对司法公开进行了“增量改革”,这种“增量”对法官来说,也是一种倒逼力量,对规范司法行为、扼制司法腐败都极具作用。公开既能展示法官的业务水平,也能“晒”出存在哪些不足,使法官有能力有勇气接受群众的“挑刺”,杜绝或减少司法寻租的私念。同时,也倒逼非法干扰司法审判的因素退出历史舞台,倒逼社会形成一种让事实与法律成为评判案件公正与否的良好氛围。
司法公正需要被感知,司法公信需要被体会,而这一切,没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没有一种把“门”打开的形态,就无法打破司法和群众间那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尤其是在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求司法公开、渴望民意沟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网络问政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的今天,司法公开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走进群众心里。
法院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司法公开这一年,相信大家都可以找到答案。(罗书臻)
·人大代表建言深化司法公开
·周强:深化司法公开 促进司法公正
·最高法院工作报告专章阐述深化司法公开
·司法公开,需要冲破哪些阻力?
·让司法"阳光"更灿烂——人大代表建言深化司法公开
·安徽霍山法院:扎实开展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
·安徽霍山法院:扎实开展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
·安徽高院院长做客“司法为民与司法公开”网络访谈
·司法公开应成职业自觉
·网络时代司法公开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