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王小卫:让法庭总是充盈着欢喜的笑声

2014-03-11 11:18: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网站 

“小卫到法庭工作10年来,一直勤勤恳恳。自打开始审理案件,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1300余件,调解率超过80%,无一发回、再审和信访案件。”据辽河人民法院院长王强介绍,王小卫一直是审判一线的主力,因他所在法庭工作成绩突出,2010年被省委政法委评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2011年被省高院评为“优秀人民法庭”,2012年被省高院评为“调解年先进集体”。

“系好第一颗纽扣”

2013年10月31日,天刚蒙蒙亮,王小卫和书记员郭亮已经坐上警车从院里出发,赶往50公里外的法庭。因路上常跑大型货车的缘故,路面坑洼不平。

若想上午把手头的急活处理妥当,再利用午休的空档把传票送到当事人手中,就必须清晨从法院出发。“我们法庭设在油田厂区,平常我和书记员都住在庭里,只有周五下班才回家。昨天回院里研究案子,所以今天早点走。”王小卫解释太早出发的原因。

警车孤零零地在路上飞快前进,随着车灯光亮逐渐变弱,道路两侧被隐隐的雾气笼罩着的芦苇荡和不停点着头的抽油机渐渐清晰起来。风中婀娜多姿的芦苇沿着公路蔓延开来,飞扬着深秋的寒意,仿佛正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7点半之前必须到庭。换法服,整理卷宗,法官要有个形象。”

话音刚落,王小卫的手机响了。

“我要起诉,分一下家里的老房子……”来电人是位油田职工家属,要求继承父母生前留下的房屋。听声判断,来电的是位大姨,她称王小卫“孩子”,并叮嘱:“慢点开,多等会没关系。”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过后,警车终于停在了法庭门前。虽说时间尚早,但来电的大姨已经站在了门口。

“你咋知道王庭长手机号?以前就熟?”记者问道。

“我照他门上贴的号码打的。厂里人都认得他。”大姨一脸愁容。

进到办公室,大姨立马从兜子里往外掏材料,稀里哗啦掉了不少。书记员正要过去帮忙,王小卫已抢先蹲下捡了起来。王小卫清点了一下,留下部分材料,数了数页数,又在桌子上蹾齐后垫到了一大摞卷宗下面。

站在一旁的书记员自豪地说:“庭长对案卷质量要求高,纸张不能窝边卷角。咱庭被院党组认定为审判纪律免查法庭,庭长办的卷宗被院审判委员会定为免检。这是全院唯一享有特殊待遇的法庭和审判员。”

10分钟后,大姨笑着离开法庭。

“今年这样房屋继承的案子挺多的……”王小卫说。

打年初起,当地有关部门开始为居民办理住宅土地使用权证,随即大量法定继承案件涌到法庭。春节过后一上班,王小卫就打了一场硬仗。这天一早,王小卫被50多位60岁以上的大姨“堵”在庭里,“我要立案”、“我要咨询”、“什么时候能给我办好”……狭小的法庭顿时沸腾了,工作计划也被打乱。“现场一片混乱。”书记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深有感触。

这样的场面对刚升任庭长的王小卫来说绝对是个考验。

王小卫马上把大姨们请进审判庭落座,详细讲解了办理法定继承需要准备的诉讼材料和其他要求,并安排书记员当场制作打印了上百份所需材料的清单、起诉状样本和需要开具证明的格式,发放给到场的大姨们。又让她们一一留下联系电话,预约好具体办理时间后回家准备材料,召集其他继承人,只要符合要求,到法庭即刻立案办理。大姨们走后,法庭恢复了平静。王小卫将收下的材料仔细审过之后,决定采用“系好第一颗纽扣”的办法,将这些案件分出类型,每一种都详细制定出快速审理方案。“审好每种类型的第一案,往后的案子审起来就顺了。”

集中办理的两个多月里,王小卫每天站着接待咨询、审查诉讼材料。由于大姨们全部是油田职工家属,大多不识字,反复咨询、反复要求审查其提交的材料,工作琐碎得很。他领着书记员接待了上千人次。180余件法定继承案件,王小卫全部以站姿调解完毕。而且全部当日立案、当日结案。

采访的这天上午,王小卫又立了三起不同诉求的案件。

西北小伙的细腻

“把警车停远点,别影响她家生意。”简单吃过午饭,王小卫带上书记员和司机开始了调解和送达工作。第一站是商业街的一家商铺。下车步行30米,王小卫和书记员推开了一户店门。女店主对王小卫的到来感到惊讶,红脸探脖往外瞅。

“我把警车停那边了,看顾客走了才进来跟你说事儿。”王小卫明白女店主的顾虑。听这么一说,女店主的情绪缓和了许多,眼里流露出信任的目光。之前,王小卫多次尝试找女店主聊聊,可她很不配合,甚至不愿到庭。这次,王小卫抓住有效“战机”,继续说,“谁也不愿意看到你俩的日子过到这份儿上,耗下去没意义,我总登门也影响生意不是?你考虑一下这份调解方案行不行……”

女店主仔细看过几经修改的调解方案,掏出手机给自家哥哥打去电话,说了几句又让王小卫接听。接过电话,王小卫耐心细致地解释起《婚姻法》的规定和这般调解的好处。女店主也在一旁静静地听着。通话10分钟又转交给女店主接听,她频频点头说“行”。放下电话,女店主变得客气多了,“王庭长,就这么办吧。谢谢你为我的事操心。”说完在调解书上签字、按捺了指印。

一个停远警车的细节,决定了一起案件的结果。前后20多分钟,这起离婚案得以调结。难怪法院的同事评价王小卫说:“看他长得挺壮,可工作上的心思细着呢。”

第二站,前往厂区查找一名外出采油归来的职工,送达离婚诉讼传票。

开门的正是要找的当事人,一位50多岁的男人。“老哥,我们是欢喜岭法庭的,今天来给你送个‘法律材料’……”说着,王小卫递上法官证。男子将王小卫等人让进客厅,仔细看过法官证后还了回来。

王小卫口中的“法律材料”则是开庭传票。为了顾及他的心理感受,特意换了个叫法。

男子家中脏乱不堪。茶几上摆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地中间还留着一堆明显焚烧过后的杂物,卧室的床头还有两块砖头,锅碗瓢盆随便乱放,桌椅沙发全是灰尘……

“坐,你们都坐。我听过王小卫这名字,总给咱们厂里讲法律课的人是你不?”

王小卫点头称“是”。

“这日子我也不想过了。你看,这火是她昨天放的,这砖头是她半夜砸我扔的,日子真过不下去了。我在外面累死累活的图啥呀我……”说到伤心处,中年男子委屈得要哭。

“老哥,别太激动。有啥话跟我唠唠。毕竟人家起诉你了,你有权说说自己的想法……”王小卫无所顾忌地坐在了落满尘土的沙发上,先将传票的内容告知给他,再介绍了法律赋予他的权利义务,很快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男子的距离。

男子听了一半突然喊“停!”转身进屋取来纸笔,让王小卫重讲一遍记录下来研究……

“法官你年轻,但知道尊重人,说话在理。能帮我找个律师不?”

“我负责裁判这个案子,不能帮你请律师。”

“行。这事我听明白了。能看出你是个正直的人,我不请律师了,到时候全听法庭的。”送王小卫离开时,男子的嘴角翘了起来。

“送达时要注重细节,多交流,赢得信任,为下一步调解打好基础……”前往第三站的路上,王小卫向书记员传授起办案技巧。

手机办案不走寻常路

“小卫的妻子张晓莉和他是大学同学,也来自西北农村,一样能吃苦。”副院长徐吉章介绍,“起初,小卫的妻子没工作,俩人来东北举目无亲。那会庭里条件艰苦,小卫就主动帮庭里打更、推车运煤烧锅炉,时不时还掏掏炉灰渣子。偏远法庭,天寒地冻,苦啊。”

提及这些过往,晓莉总会抹着眼泪笑着说,“现在女儿8岁上学了,孩子小、条件差,最难的日子熬过来了。现在贷款买了房,我也有了工作,生活越来越好。”

王小卫到法院的头一年在档案室整理档案,那段时期的磨练让他打牢了高质量做卷的基础。第二年他来到基层法庭任书记员。三年后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艰苦条件下,王小卫默默耕耘10年,2012年走上欢喜岭法庭庭长岗位。

虽是庭长,可庭里只有他一名法官。“法庭即我,我即法庭。管住了自己,就是管住了法庭;管好了自己,就是管好了法庭。”为保证对案件质量负责,王小卫从审查立案、送达开庭至调解宣判、整理卷宗、装订归档,每一起案件,从始至终亲力亲为。法院人常说“立案一张纸、结案一本卷”,其中滋味可想而知。

由于要不时外出送达、取证,为了保证当事人随时能联系到自己,他将二楼的庭长办公室搬到一楼,将自己和书记员的姓名和手机号张贴到门口。“有事打个电话就能解决,打电话解决不了的,约好时间解决。”

“很多人一辈子就打一次官司,吃不好、睡不着,总想着这些事,随时接听他们的电话,能消除疑虑,增强对法庭的信任,有助于化解矛盾。”

“庭长的手机成法律热线了。有咨询的,有诉苦的,也有三更半夜打的。每隔二三十分钟,手机就能响一次,他总是耐心接听,热心解答,苦心劝解。”书记员苦笑着说。

因法庭地处偏远,周一到周四,王小卫和书记员住在法庭。这样一来,法庭几乎改成24小时工作制,很多采油归来的职工只要事先打个电话,就能深夜到庭取走材料。王小卫说:“下班没啥事,我们业余时间订卷,确保质量,没啥轰轰烈烈的事儿,高效就是公正,便捷就是为民。”

王小卫年轻脑瓜灵,善于捕捉“战机”,总能在不经意间巧妙地抓住关键节点顺利结案。2010年盛夏,他与同事赴外地监狱办理一起离婚案途中接到电话,一位油田职工想离婚,但他本人在内蒙古施工,女方在北京打工,两人已分居多年,除一手机号外无女方任何信息。他随即通过男方提供的号码,就男方的想法给女方发了一条短信,女方回信“同意”,但对财产分割存在争议。男方在外施工返回一趟不容易,案件不宜久拖,速度成了结案关键。途中三天,他无暇浏览景色,而是成了“拇指一族”,通过百余条来来回回的短信,促使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并约定在出差返回的当天准时到庭调解结案。一起按正常程序可能耗时几个月的离婚案,就这样在手机里解决了。

后记

不穿法服,王小卫是一个爱笑的男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苦,他总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穿上法服,王小卫是一名亲和的法官,无论承办多么棘手的案件,他总能巧妙化解结案。

八成以上的调解率、连续四年结案数都是辽河法院第一名、1300余起案件无一起“茬”儿,这本事着实令人佩服。

很多人疑惑王小卫的本事打哪来?

“我很想念远方的父母兄姐,他们也是老百姓,我常把来庭办事的大爷大妈、同龄人当成家人,愿意跟他们唠家常,乐意帮他们解决点难事……”探究王小卫的本事,就来自这质朴的初衷。“把当事人当家人,当事人才能把法官当贴心人。”

采访中,记者巧遇一位曾打过多次离婚官司的残疾老汉,“我离了结,结了离,再结再离,再离再结,反反复复好几回。可王庭长从来没烦过。好人!好官!”

在欢喜岭打过官司的很多人都经历过从忧心忡忡到满心欢喜的过程。很多没进入诉讼程序的矛盾双方也愿意给王小卫打电话评理。心结打开了,愁容变笑脸,欢喜岭法庭总是充盈着欢喜的笑声。

由于太过操劳,王小卫近段时期血压居高不下、心脏时常偷停、心率忽高忽低,医生建议他休养,可他还是从早到晚地忙活着……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