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李宝平: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14-03-11 11:08: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天津法院网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

听到音乐声响起,老人呆滞的眼神里突然有了生气,双手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挥舞,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站在讲台上带领一群学生唱儿歌的情景。

在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李宝平的回忆里,母亲从没有轻松地生活过,因此就像对待她的学生一样,对自己要求很高,一再教育自己面对困难不要退缩,一定要迎难而上,只有前进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比别人多经受点考验,遇到挫折不改变、对组织、对党的信念不改变。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母亲让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在我们家常说‘尽忠就等于尽孝’。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牢记母亲的话,不管在哪个单位都好好干工作,不管遇到多么艰难的事情,我都能咬牙坚持下来。”说起86岁高龄的老母亲,李宝平的声音有些哽咽,也停止了讲话,眼睛里忍不住湿润了。

当李宝平家庭、生活和事业终于走入了比较顺利的轨道,多年的紧张劳碌突然放松下来后,母亲反而不适应,老年痴呆症迅速发展。如今,在异常繁忙的工作之余回到家里,李宝平不管自己有多劳累,第一件事就是陪伴在已经瘫痪在床的老母亲身边,打开手机里储存的儿歌,看着老母亲神采飞扬地挥舞手势打着节拍。这一刻,李宝平的心里一片平静:“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母亲前尽孝,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创新者:解决执行难的“独门秘诀”

但是,真正要做一个普通人,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和李宝平的性格有关。他心里总想着工作,总装着单位的很多事情,放不下。”天津高院熟悉李宝平的领导和干警这样说。与李宝平共事的很多干警也有这样的感觉:在李宝平来到汉沽法院工作之后,大家的感觉是累并快乐着。

2008年2月,李宝平从汉沽区人民检察院分管反贪反渎的副检察长位置上调入汉沽区人民法院任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10年4月1日,组织正式明确他为汉沽审判区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并主持全面工作。适逢滨海新区改革,李宝平一下子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以前做工作虽然也有压力,但是前面还有一把手顶着。现在自己全面负责了,大家就都会看着我了。没有退路,只有奋力前进。”

事实上,从调入法院工作开始,李宝平在分管信访、执行、刑事、纪检监察等工作时就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刑事案件结案率达到了100%,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履行到位率达到100%,除了一年有上诉案件外,其余年份里的服判息诉率也都是100%,平均审限在15天以内,且无一信访案件。

在分管执行工作后,针对众所周知的执行难问题,李宝平经过3、4个月的调研、梳理,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随后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执行工作提出了“四个一”的解决办法:明确一个法律关系,即执行案件绝大部分是单务法律关系;由此确立一个大的执行原则,即最大程度地保护执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被执行人只是生活过得去就行;并设立一个的执行信访底线,允许被执行人信访,如执行申请人信访要彻查原因,从而改变大家对执行工作的认识;并提出一个工作要求,即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李宝平说:“‘四个一’的核心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第一时间主要是指承办人在受案后要马上审查执行依据是否合法,除部分可能引发上访、闹访的案件外,送达和查封财产都要以最快的时间去做,今天要做的不能拖到明天。执限不仅仅是一个效率的问题,还关系到案件的质量和执行效果。”

“四个一”推行下来,实际效果非常好,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到位率大幅度提高,执行信访大幅度下降,有一个执行法官连续三年没有执行信访案件。更重要的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使平均执限大幅缩短。2007年,汉沽法院的案件平均执限为178天,在分管这一工作一年后,2008年到2010年的实际平均执行限分别为112天、82天和57天,而到2012年的平均执行时限为19.2天。  李宝平认为,执行工作要充分理解老百姓的心理状况,更要换位思考,打了半天官司,拿到一纸判决,司法效果不能在我们这儿打折扣。“过去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老百姓给好处就好好地执行,否则就不好好执行。”李宝平毫不隐晦地这样告诉记者。因此他强调执法办案中“第一时间”的重要性,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是实现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需要, “因为执限不仅仅是一个效率问题,也是司法作风问题,也可能隐藏着执法不公的腐败问题。”李宝平说,正是因为抓住了时间这个关键,以“四个一”为抓手对解决执行难问题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既避免了干警队伍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又切实维护了百姓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了司法为民,同时也体现了公正司法的根本要求。据了解,从2009年到2012年,汉沽审判区的平均执限连续四年在整个天津市基层法院中名列前茅。至于为何还没有拿到第一名的成绩,李宝平说道,汉沽审判区的人员减少,新人补充不进来,执行庭11名同志办了两千多件执行案件,“我们不追求最低时间点,而是要追求执限的合理区间,这样才更符合执行案件本身的规律。”李宝平说。

管理者:规范和服务是管理的基本内涵

2010年4月1日,接手全面负责汉沽审判区的工作;4月5日,忍了二十六年的胆结石持续剧疼,胆总管堵塞、溃烂,住院做手术,;4月18日,出院研究审判区搬家方案,部署相关准备工作;5月29日,原汉沽法院搬入新的审判综合大楼;6月1日,汉沽审判区正式对外开展工作……

翻开李宝平的工作日记,密集的时间里如此多的事情,让身体不好的李宝平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并确保老法院多年的案卷等重要档案材料不发生遗失、如何让干警们借着搬家之机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转变百姓和领导对法院的整体印象,成为李宝平日思夜想的问题。经过党组会的研讨,李宝平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安全入住,有序运行,重点突破,整体提升。

“所谓安全入住,就是要求在搬家时做到点对点、门到门,办公家具和案卷等从哪里上车,到哪里下车,搬入哪间办公室,放入哪个橱柜,落实到个人,这样就不致于有漏出乱。”李宝平说。

有序运行,最重要的是让一切工作和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此前,有群众反映个别法官上午上班、中午喝酒、下午泡澡、晚上唱歌,一些党政领导和老百姓对法院的评价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李宝平制定了“三及时一限期”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矛盾和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及时研究、限期解决,并密集找人谈话,督促检查。这样一来,干警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管理和审判中的问题发现及时了、效率上来了,效果出现了,老百姓也满意了。到2010年底,汉沽审判区刑庭一年审结200多件案件,实现了四个百分百;中心法庭加强巡回审判,统一了农村两类案件的执法尺度;法警队进入全市法院大比武前四名;档案工作以高分率先通过市级达标验收。实现了李宝平提出的审判区当年要在四项重点工作全部实现突破的目标,审判区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有效提升。

此后,在2011年初的工作大会上,李宝平正式提出了审判区的“六个一”的工作要求,即从新年第一天做起,从第一个案件抓起,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落实第一责任,全面创一流、重点争第一。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题,核心还是要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因为老百姓的问题及时解决了,社会就稳定了;百姓满意了,党委也就满意了。”李宝平说。

“现在的执法环境并不乐观,作为法院和法官应当怎样来看待?如何发挥自身作用来改变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如何从一个普通人的良心良知上来看待公正司法?”这些问题,李宝平认为都需要组织去引导去改变去规范。因此,在2011年3月底的党组会上,李宝平提出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李宝平看来,管是初始阶段的,理是永恒的要求,真抓就是抓落实、抓细节;敢管要求不怕得罪人;善理即按规律办事。例如抓民事调解,从案件进门后到每个环节到结案,全程注重调解,直至最后一刻也不放弃,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对外要求强化法院的司法服务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诉讼服务,为相关单位提供司法服务,这是人民法院职能的体现和延伸。而要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就需要从内部抓好管理,转变干警的作风,转变干警的理念,通过不同的会议、不同的场合改变管理方式方法,在各方面的管理中为干警和审判工作提供服务。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在2010年搬家之初,李宝平就提出了要在2011年6月底前以数字化法庭建设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的目标,实现信息化建设从单纯的工程建设快速向管理应用转变。李宝平告诉记者,这套信息化系统在运行后,实现了为诉讼群众服务、为法官审判服务、为审判管理服务的目的,也使得干警们发生了由抵制信息化到接受到离不开的转变,审判质效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当事人和社会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也出现了大幅攀升。

追梦者:一流人才,一流法院

已经58岁的李宝平有一个爱好就是爬山。过去在检察院,只要有机会他都去。到了法院,时间太紧张了,但他还是创造机会带着年轻的干警们一起去爬次山。而很多年轻干警们在这一活动中都输给了李宝平。在李宝平看来,爬山既是一项健康的健身活动,同时也是培养年轻一代成长的良好时机:“我们应该理解年轻人的各种特点,了解年轻人的真实想法,在工作因势利导加以培养。通过互动式的与青年人交流,传递正能量,引导、鼓励年轻人面对困难、挫折,不抛弃不放弃,坚持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才能传递好法院工作的接力棒。”对此,2007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法律系的李卓婷深有感触:“李院长总是在不断地鼓励、关心和培养着我们这些刚进法院的年轻人,干警们干事创业的职业追求和责任担当,都是领导们培养和带动起来的。”

“李宝平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一种精气神,充满了积极的正能量,而这恰恰是现在的年轻人缺乏的精神特质。”天津高院的一位领导这样评价李宝平说。

但在李宝平自己看来,自己面临着时代发展变化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干警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掉队,面对问题不能拖延解决,要不断地适应形势环境,努力践行和贯彻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工作主题,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就要不断地把宏大的工作主题转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落实到人。李宝平说,既然组织把自己派到法院工作了,就要把这份工作干好,把汉沽审判区从低谷带出来,真正走上良性、快速发展轨道,因为“不是挂上牌子就是人民法院、穿上这身衣服就代表法院,案子办得公正、服务好人民群众才是人民法院”。

为了“抢回失去的时间”,在搬进新的办公大楼之初,李宝平每个周六、日都要加班,召集审委会委员们和一些职能科室的同志开会,静下心来研究各种问题,探讨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和具体的工作方法。由于李宝平总是比其他人来得早走得晚,别人就不能说什么。同时,考虑到同事们家庭的实际情况,李宝平总是轮换着今天叫这些人来、明天叫那些人来“唠唠”,“但他自己却克服困难天天来,非常不容易。”已调任滨海新区法院任审监庭庭长、原审判区副主任孙长华感慨地说。

在接过审判区负责人工作的那天起,李宝平说自己在退休之前主要就是做好两件事,一是把汉沽审判区带入全国一流法院的行列;二是要为青年干警打造一个快速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吸引留住青年人才,“绝不能让年青人在自己手里耽误了”。为此,汉沽审判区启动了人才引进计划,在2012年一次就招录了10名研究生。“这也算是我的中国梦吧。”李宝平笑言道。

“目标明确了、路径选准了、方法找对了,就要放手让年轻人积极去干。为打造无瑕疵法官,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主动承办疑难案件、有信访苗头案件,为年轻人快速成长积极承担问题。年轻干警有了大的压力和动力,就会成长很快。”李宝平说这就是自己人才培养的“经验之谈”。

冰层覆盖的蓟运河畔,寒风凛冽。在即将告别李宝平时,他说自己在退休前其实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去选一块泰山石来立在干警进出的审判区大厅中间,在两面都刻上“责任”两个字:将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融进干警血液,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因为干警们在工作时间内承担的是法律责任,要做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见证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下班后承担的是社会责任,要做法治中国的宣传者、服务者和维护者。问及快要退休的他为何还要这么做时,李宝平说,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法律人,是这片土地的儿子,我热爱着自己的事业,热爱着这片养育了我的土地,就像热爱着我自己的母亲一样……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