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黄耀顺:百姓的信任是我们的“尚方宝剑”

2014-02-27 14:15: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专业知识、协作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崭新的警种,一群有着不同从警经历的成员,面对全新的打击领域

【画外音】2012年10月,临沂市公安局正式组建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现更名为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干了10多年信访工作的黄耀顺转行成为食品安全警察。黄耀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学的是食品分析化学专业。他不负众望,很快就适应了新岗位,并成为临沂市打击食品药品犯罪方面的业务骨干,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黄药师”。别看他外表憨态可掬,据同事们说,工作起来“黄药师”可是雷厉风行。

记者:您的专业基础给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吧?

黄耀顺:打击食品药品犯罪需要专业的知识,专业知识确实在我目前从事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食品的成分、添加剂的名称……每天我们都会面对大量的专业化学名词,很多同事很容易就被这些名词搞晕了,这时我就会竭尽所能地贡献出自己的专业知识。

我不仅是一名食品安全警察,更是一名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者。以打击“毒豆芽”为例,我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了解全流程各个环节,对于哪个部门能鉴定、鉴定的种类是什么、鉴定结果检察院是否认可等问题,我都得一一搞明白。这其中还包括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小作坊常在凌晨3、4点钟制作销售 “毒豆芽”,这个时机去抓最靠谱,经常能够人赃并获、证据确凿……我们汇总制作了一个打击“毒豆芽”的PPT,供全市17个分县局办案民警学习参考,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记者:您认为食品安全警察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黄耀顺:干我们这一行,首先要有极强的责任感。食品安全问题事关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责任之重、压力之大。

其次,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也是目前我们这支队伍最缺乏的。我曾参加过部级、省级、市级的各类相关培训,但仍感觉有所欠缺,毕竟犯罪分子的制作方法也在“创新”。面对不断翻新的犯罪手法,我们的打击方法也应该及时跟进。

我认为作为一名食品安全警察,更应该有肯钻研、能吃苦的精神。

记者:自食品安全警察这一新警种设立以来,除了叫好支持的声音外,还有一种质疑声,认为目前已经有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有没有必要再设立食品安全警察。对此,您怎么看?

黄耀顺:从打击成效上看,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目前,食品安全犯罪形势比较严峻,一些行政监管部门面临着“进不去门、取不了证”的尴尬困境,监管部门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关系理不顺、监管有漏洞、职责不清等问题,最终导致了“九龙治水”的现状。

现在,公安机关设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警察,其他部门一旦发现问题,可以马上移送公安机关,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取证。我们和监管部门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我们能够对犯罪行为进行快速打击,而他们的专业技术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画外音】黄耀顺介绍,他们与行政监管部门建立了联勤联动工作模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还设立了专门的联络员。在完善联合执法、案件会商机制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重要线索、重大案件等快速响应,确保各类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置;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适用、证据规格等问题,加强与检察院、法院的协同配合;深化与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的联系,互通食品犯罪的苗头动向,提高企业的防范意识。

百姓的信任是我们的“尚方宝剑”

有些画面令人触目惊心,几十吨地沟油、成百上千斤的“毒豆芽”

【画外音】一个崭新的警种,一群有着不同从警经历的成员,面对全新的打击领域……他们的破冰之旅可想而知,经历过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遇到过那些困难?还有什么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食品安全事关民生,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仍肆意妄为。在办案过程中,你们是如何破除各种人情干扰,依法办案的?

黄耀顺:一旦发现,坚决打击,这一点毋庸置疑。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在内的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充分信任和认可就是我们的 “尚方宝剑”,再加上领导的高度重视,犯罪分子什么样的“靠山”都得倒下。

从上级领导到一线办案民警,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秉持这种信念在打击食品犯罪。我们办过的案子,无一起上访案件发生,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的比率也很低,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被各方认可,经得起任何考验。

记者:在办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印象深刻的场面?

黄耀顺:在打击食品犯罪的过程中,有些画面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几十吨地沟油、成百上千斤的“毒豆芽”……一次,我们去查一个食品加工企业,从工厂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的距离接近1公里,上千种食品添加剂令我们眼花缭乱。但我们没有被吓到,反而是越挫越强,下定决心要一查到底。

记者:办案不是一帆风顺的,会经历很多坎坷,最让您感到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黄耀顺:现在我们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扣押物品的处置问题。

小作坊的生产力有限,一次扣押个几百斤、上千斤的东西还行,可一旦遇到企业就麻烦了,几吨、几十吨的东西,我们得找地方存呀,已经花了不少经费。

还拿“毒豆芽”为例。一次我们扣押了一批“毒豆芽”,为存留证据,找了个冷库存放,一天光电费就要几百元,还得雇几名工作人员负责巡视。后来豆芽变质了,流出的汤把冷库线路泡坏了,生生把一个冷库用“崩溃”了,我们还得赔偿。

还有一次,我们扣押了35吨地沟油。讨论来讨论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洒了吧,污染河流;烧了吧,污染空气。最后,我们按程序做无害化处理,可手续十分繁琐,特别占用精力。所以,我们非常期待能够设立机构,专门负责存放、处理这些涉案物品。

【画外音】在回答关于办案难题的提问时,黄耀顺沉思许久,也许他们的每一次办案经过都很艰辛,最后他给出了一个令记者有些吃惊的答案。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