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就是说进入“七九”后,各水域表面的冰层将开始融化。持续走高的气温,唤醒了沉睡一冬的河面,但也迎来了坠冰的高发季。无论是冰面嬉戏还是冰上垂钓,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缺乏必要的自救和施救知识,更是让危险加剧。本期《平安课堂》给您讲讲冰上潜藏的危险,并教教您在遇到危险时如何正确的自救和施救。 

    前几天,平遥8名儿童溺水的消息让我们痛惜不已。据现场群众反映,这次意外溺水事件就是因为周六学校放假小孩结伴滑冰玩耍不慎落水所致。

    北京也一天之内发生过两起儿童在冰面玩耍坠冰窟的事故。

    两名儿童落水 一名被救一名溺亡

1月4日下午,五名儿童一起在水塘的冰面上玩耍,当大家滑到水塘深处时,发现冰变薄了,小浩一脚踩空掉进了水里,小峰伸手想拉他上来,但是反被拉下水。见此情况,一起玩耍的小军赶紧跑去呼救。小峰的母亲彭女士赶集回来听到呼救,就和一名12岁女童燕子一同赶至水边,“当时只看到一个孩子在水面上挣扎,看不清是谁,我立刻跳下水救人。”

由于彭女士不会游泳,水又太深,一下子无法将孩子拉上岸,燕子趴在岸边想帮彭女士一把,却也被拉下水,幸好燕子的父亲及时赶到将三人救上岸。当天下午5时许,小浩被救起,并送至顺义区医院。而当小浩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却让彭女士几乎晕厥。他说,“小峰还在水里”。直到当天下午6点,小峰的遗体才被消防人员打捞出来。

三名儿童坠冰窟身亡 现场留有孩子衣物

1月4日下午4点,小宇来到冯先生家找7岁的丹丹和6岁的帅帅姐弟二人玩耍。几个孩子跑到了附近的玉米地里。大概下午4点多,小宇的奶奶来到冯小锋家找自己的孙子,但在玉米地找了一圈,却没有发现孩子的踪迹。随后冯先生夫妇也开始寻找,随后在玉米地旁的污水坑里发现了帅帅的大棉衣,当时水面上已经没有了动静。

冯先生的妻子周某介绍,当时发现孩子时,污水坑的冰面上有两个冰窟窿,姐弟掉在了一个较大的冰窟窿中,小宇在另外一个较小的冰窟窿。路过村民帮忙拨打了急救电话。下午5点多,急救车赶到现场,随后将孩子送往良乡医院。经抢救,3名儿童最终不幸身亡。

   进入冬季后天气渐冷,许多水面上都结了冰,儿童好奇贪玩,意识不到薄薄的冰面所潜在的巨大危险,因此坠冰窟事件频发。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儿童冬季外出安全,加强对儿童滑冰安全的教育,避免事故的发生   

    提醒孩子不要到冰面玩耍

专家提示,近日天气乍暖,很多地方的冰面都比较薄,家长带孩子外出时,不要让孩子到水边和冰面玩耍,以免冰面破裂,孩子掉入水中发生危险,冬季水温冰冷刺骨,即使会游泳也难保安全。另外,事故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冰面,家长应告诫孩子,不要去滑“野冰”,要到正规滑冰场玩耍。家长和学校方面也应加强在这方面的安全意识教育。

掉进冰窟里怎么办

如果不慎掉进冰窟窿,要保持冷静,看到附近有人,应大声呼救,同时迅速采取自救措施,冬季身上衣服比较厚,初入水时衣服尚未被湿透,浮力很大,这是自救的最有利时机。落水者应尽快抓住未破裂的冰面,利用浮力,使身体上部浮出冰面。注意动作要小,以减小身体对冰面的冲击造成二次冰破,然后用胳膊支撑自身重量,身体倾斜,将一条腿抬上冰面,然后爬行或滚动到岸边。如果发现他人在冰面溺水,救援者不可贸然走到冰面救人,以防造成二次冰破。救援者可以扔绳子或长竿进行搭救。

遇到坠冰事件时,首先应保持住清醒的头脑,同时正确的自救和施救都能将危险降到最低

自救

听到“咔嚓”就趴下

在冰面上行走,一旦听到“咔嚓”的冰面开裂声音,首先要放低重心,然后匍匐在冰面上减少压力。

另外,如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首先不要惊慌,要一边双脚踩水,一边呼救;其次,双手不要乱扑乱打,以免导致冰面断裂的面积加大,要及时找到破裂冰面最厚的部位自救;第三,离开冰窟窿后,不要马上站起来,要趴在冰上,滚动或爬向岸边求救。

施救

将漂浮物抛给受困者

坠冰事件往往事发突然,施救分秒必争,很多热心人都会伸出援手。但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

首先,告诉受困者救援人员正在赶来的路上,鼓励他们。

其次,如果你能从岸边接近受困者,可以向他扔绳索、梯子或其他东西。若你觉得可能自己也会被拉到水中,松开绳索,重新来一次。如一时无法将受困者救出,可向绳索一端系上可漂浮物,让受困者抓住或套在身上,等待专业救援赶来。

第三,如果能找到船,可将船推到冰面(船在前,人在后),之后上船。为保证船的稳定性,请将受困者从船头拉到船内。如条件允许,可在船上绑些绳索,这样其他人就能轻易把船拉到安全地带。

最后提醒,对于非专业人员,若非特殊情况请不要随意到冰上(尤其是冰洞周围)试试救援,应拨打报警电话求助。

看似结实的冰面,有时候其实暗藏杀机。从物理的角度看这与冰层的结构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结冰和融冰时,冰层的结构是不同的,用老话说分别叫“横茬冰”和“竖茬冰”。一般结冰的时候,冰是一层一层地结,形成的冰层也是一层一层覆盖的,就像“千层饼”一样,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很多层冰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此时的冰我们称之为“横茬冰”。“横茬冰”比较坚固,人们在上面活动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而融冰的时候,气温升高,冰层逐渐开始由上向下融化成水并向下渗透,同时将热量向下传递。但由于受热不均等多方面因素,冰面融化并不均匀,有些地方融化得较快,有些地方则融化得慢。这时,冰层原有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此时的冰我们称之为“竖茬冰”。“竖茬冰”远远不如“横茬冰”坚固,在上面活动很容易发生问题。

因此在享受滑冰带来的身心愉悦之时一定要注意冰面安全

一、首先是地点选择。

由于冬季河面结冰,很多人都会将这种非专业冰场作为溜冰场所,甚至有人选择到水库的冰面溜冰,但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样做的危险性,由于温度不够低及河水较深等情况,非专业冰场的冰面多数不够结实,且因无人打理极易发生危险。

所以,有溜冰爱好的您一定要选择滑冰区与垂钓区、初学区与熟练区都进行划分的,而且有专人负责监督的场地,以确保您的安全。

二、其次是着装要求。

初学者因为怕冷、怕摔伤,会穿很厚的衣服,其实不然,滑冰是一项比较消耗体力的运动,所以不必担心会冷,而且穿厚的衣服会妨碍运动。另外,身上不要带如钥匙、小刀等物品,以免摔倒时被割伤。

说道儿童溺水,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溺水是已成成为孩子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卫生部近年公布的数字更是让我们胆战心惊,中国每年约有57000人溺水死亡,溺水死亡儿童占非正常死亡儿童的40%。

2014年,儿童溺水案让人触目惊心

1月17日,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金山街道3名中小学生在鱼塘边摘艾草不慎滑落鱼塘溺水身亡;

1月19日,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葵潭镇3名小学生及1名未入学幼儿外出游玩时溺亡;

1月21日,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4名儿童在冰面滑冰时落水身亡。

儿童溺水事件的特点

“儿童溺水事件”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或者滑冰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男生居多。

“溺水”悲剧如何防

孩子安全意识不足,本身缺乏自控能力,自救知识也缺乏,再加上家长监管不到位,特别容易发生溺亡事件。2014年刚开始没多久,就发生如此多的“儿童溺亡事件”,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更让多个家庭遭受“丧子”的悲痛之中。对于其他的家长们来说,无异于敲响了一记警钟。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远离危险呢?

首先,家长要加强孩子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必须要让孩子意识到生命之宝贵,河流、池塘、水库、在建工地、废弃水坑是易发事故区域,水中危机重重,在无大人陪同的情况下,不能私自游泳或者滑冰;不要独自在河边、水塘边玩耍等。

其次,在平时,多学学自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术训练及水中自救训练。溺水时不要慌张,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遇有机会,大声呼救。

然后,加强危机状态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果发现有人溺水时,不能贸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或者拨打110等。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利用竹竿、树枝、绳索、衣服或泡沫等漂浮物就地取材对落水者施救。

最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家长必须密切注意孩子的活动动向,掌握孩子的行踪,对于周围存在对孩子构成危害的水域家长们可联合多加留意和监控,避免孩子偷摸下水的问题。

 

 

   回头看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免不了评价一句“大意了”,“大意了”就是没有在事前预估到可能的危险或是遇到危险时手足无措,不知怎样自救,儿童坠冰溺水时往往就是这样。社会,学校,家长和儿童自身都应该在频发的事实面前警醒,安全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

平安课堂:策划/刘琳 (中国长安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