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指尖上的普法检察官记平潭检察院检察官陈锦

2014-02-26 14:33:1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福建长安网 

【海峡法治在线-法制今报记者 陈菁 2014年2月26日讯】只要在手机微信“查找公众号”中输入关键词“法律”,就会搜索到一个名为“法律读品”的微信公众平台。该平台已连续编发400多期,向40000多名用户推送当日政法新闻和国内外法治研究评论。该平台的管理者就是平潭检察院年轻的检察官陈锦。

开创之初的探索

谈起当初为何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时,陈锦说,“2012年微信刚刚兴起的时候,公众账号不多,类型也不丰富。我在搜索法治类微信平台时,发现维护得好的平台寥寥无几。于是我就萌生了自己做平台的想法。”2012年12月,陈锦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政法微博与社会管理创新峰会”,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他看到已经有一些机关早已开通了官方的微信平台,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办一个微信普法平台的想法。

与一些普法平台不同的是,“法律读品”推送的文章资讯并非法律常识、维权指南等,而是关于法治理念、法律文化、司法改革、职业伦理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资讯尽管不能帮助用户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法律问题,但却能够在阅读中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

“现在有许多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法律问题可以通过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途径得以解决,但关于法治理念的树立和传递,却是很难一下就能实现的。”陈锦解释说,“我做‘法律读品’最直接的目的并不是帮用户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而是要让微信用户一起倾听法治的声音。因此,平台的定位是‘做思想的传播者’,它传递的就是一种法治思想,是法治的力量,正义的力量。”

精心编辑用心维护

“干嘛呢?聚会还带着电脑来干活!”“对不起,对不起,我这一会就好,你们先聊啊!”正月,同学聚会,可陈锦竟带着电脑来,中途还开溜,忙着编辑他的“法律读品”。

“法律读品”作为诸多法治类微信公众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陈锦可没少花心思。用他的话说:“‘读品’的用户不是靠宣传营销积累的,都是在阅读分享中大家靠拇指关注的,如果不对用户的阅读体验负责,就留不住他们。”因此,每天下班后,他都要花费2到3个小时搜集编辑当天推送的内容,维护账号,就连节假日也不例外。

记者看到,陈锦电脑上的网页收藏夹中有上百个国内外主要法律网站,而他每天的编辑工作就是从浏览这些网页开始。在每天推送的内容中,一条短短的“法治断章”看似简单,但却是他从阅读的众多法学名著中摘录出的精华部分。

同事小周说:“‘法律读品’几乎成为陈锦生活的一部分。有好几次,宿舍停电断网,他都跑到附近的网吧去查找、编辑内容。如果参加聚会等活动,他都会事先把内容编辑好,遇到特殊情况,他就会中途开溜去找个网吧编辑。我就经常看见他随身带着本笔记本电脑外出。”

紧跟时代创新普法

通讯技术革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产生的微博、微信等通讯方式正盯准每个人的闲暇时间,占据着人们的视听感官。公众娱乐通讯方式已经走在了官方服务管理体系的前面。

作为司法工作中新媒体时代的探索者,陈锦早在2011年就开始管理“平潭检察”官方微博。今年初,“法律读品”有了自己的APP手机应用,这也是他在业余时间自行摸索实际出来的。

“普法工作并不难,关键是要用对方法。不论是普法还是司法公开,都应当适应新时期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公众的学习生活习惯。”他认为,不论是官方机构还是个人,普法和法治宣传最忌讳自说自话,不能简单地照抄法条规章,要站在读者角度,推送更多有价值的文章、最引人深思的观点和最具代表性的思想。

在“法律读品”的管理后台,记者看到这样的一段留言:“一声美好的邂逅,和‘读品’结识。这一年通过‘法律读品’这个平台,我汲取了很多精神和灵魂的养分。我相信中国法治的未来也将因我们每一个人的坚持和努力益加昌明。”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