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通市司法局来说,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百姓权益的职能作用发挥如何,最终要通过倾力履职来体现。
人民调解营造“和谐梦”
“基层群众对公平正义有着强烈诉求,我们要坚持在调解过程中‘一碗水端平’,社会就和谐稳定了!”说起调解矛盾纠纷,洋口镇司法所长鞠十泉颇有体会。
作为“群众心中最美司法所长”、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鞠十泉也是南通司法矛盾化解“智能防护网”10万网格中的一员。完备的网格化排查预警体系,共同筑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得到央视《新闻联播》的关注报道。
在南通市区,医闹现象没有生存的土壤,医患调处中心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成立以来,中心累计受理群众来访和接待咨询1万余人次,直接受理医患纠纷339件,涉案理赔金额达到2400余万元,所调案件全部做到“案结事了”。又快又准又公平的第三方一体化调解理赔运作机制得到时任副省长缪瑞林的批示赞赏。
在如皋农村,镇一级调处中心和村调委会都配置“一键通”调解服务箱,群众可以全天候地一键拨通调解员手机,做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现场化解”;调解员借助“一信通”互动管理平台,集上报矛盾、发布信息、沟通咨询、通知提示等功能于一体,为调解处置赢得时间。
在南通的外国人遇到矛盾纠纷也可以找司法局,涉外调处中心提供英、日、韩、法等四种语言法律服务,还在外国人集居点建立涉外调处站。曾是一起交通纠纷当事人的澳洲人John由衷慨叹:“南通是一座富有诚意的开放城市,我对在这里投资合作信心更足!”
如今,南通共建有医患、劳资、消费、婚姻、环保、涉外等15种类别专业性调处机构,同时开辟了特聘民族宗教界和特殊语言类人才加盟调解员的先河。在刚过去的2013年,全市各级调解机构共受理矛盾纠纷55200件,调处成功54154件,调解成功率达98.1%,为和谐南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律援助实现“正义梦”
“法援大门朝难开,有理无钱请进来!”这在南通是一句声名远扬的宣传语,也是南通法律援助向社会作出的承诺。
近5年来,共有3.7万名困难群众体会到这句话里的含义。四川女孩余义艳因网吧倒塌被截肢,是南通法律援助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她还给刚出生的宝宝取名叫“援援”。以此事改编的舞台剧《我们是一家人》2013年在全省公演,反响强烈;不同籍贯的84名农民工赴俄罗斯出国劳务纠纷案案情复杂、影响恶劣,南通法律援助最终帮助他们打赢了官司,拿到了欠薪,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第一时间予以报道;启东8岁男孩遭遇道路交通事故,几乎成了植物人,南通法律援助屡施援手,帮助解决巨额医疗费用,央视《焦点访谈》专程来通录制《法律援助,雪中送炭》专题片……
南通市司法局将法律援助当作民生实事,最大程度地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他们创新实施“点援制”,让援助对象自由选择援助律师;新刑诉法实施后,办理全省首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使犯罪嫌疑人也能享受法律关怀;法律援助宣传体系覆盖乡村路口、社区楼道;“爱心法援”品牌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为南通法律援助基金会注入1000余万元启动资金。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南通法律援助综合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
政务便民追求“高效梦”
近年来,南通市司法局走出一条区别传统认知的独特之路、品牌之路,而支撑它一路走下来的正是以“快”为内涵的核心竞争力。
“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把心思和精力聚集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上来。”南通市司法局长张武林这样诠释他所要求的“疾慢如仇”工作理念。
工作节奏、责任传递、任务落实“不拖、不等、不靠”,群众自然从“快”中得到实惠。前来办理律师所合伙人变更的王佳对记者由衷感慨道:“这在以前要在20天之内,现在当场就办结。”
在南通政务中心有个司法局窗口,承担着全局五大类11个权力事项的集中行使。该窗口实行中午不休、周末不休模式,将部分承诺件改成即办件,窗口受理、窗口办结,其他事项进行优化和简化,总计缩短承诺时限90天,减少13个环节,减少申报材料9项,目前承诺办理时限仅为法定时限的一半,大大节约了办事人的时间。
·江苏南通:明确三大重点 坚持五个毫不动摇
·江苏南通消防服务大局保安全
·江苏省南通港闸公安分局五项举措确保春季开学期间校园安全
·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工作会议召开 现代警务今年重在提质增效
·南通公安交巡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民警葛建兵
·江苏南通:车管业务可在邮政网点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