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围场法院院长刘宪海(右)把执行来的农民工工资交到申请人手中。
在围场法院调解室,一起交通事故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当场兑现。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民间矛盾多发,法院每年审理案件4000余起。近年来,围场法院在破解执行难题方面不断探索新举措、谋划新思路、寻找新亮点,平均每年执行各类案件1200余件,案件执结率75%以上。
■放到台前把拒执人
晒一晒——
公职人员也不例外
“你们把我的名字删掉吧,我真的是没办法见人了,现在同事和朋友看我都怪怪的,我尽快把案子结了还不行吗?”去年11月13日一上班,在县里某机关工作的陆某就带着兑现款,来到围场法院执行局局长王志新的办公室“求情”。
陆某是一起债务纠纷的主债务人。法院判决生效,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人员找到双方当事人积极调解,陆某与申请执行人达成了和解协议,分期偿还债务,但协议到期后,陆某却以出差为由,玩起了失踪。
法院多次寻找未果,依据法律规定,执行人员找到陆某在这起债务纠纷中的担保人张某,准备对张某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见此,张某立即向法院提供了陆某转移财产的线索,“他现有一辆轿车,为逃避执行把这辆车登记在别人名下了。”
见陆某言而无信,申请执行人很是愤怒,激动地要求执法人员马上扣车。张某也很冲动:“你们把我拘留了吧,我好心为他担保,他现在开车享受却让我替他还钱,等出去我烧了他们家!”执行人员分别给申请执行人和张某做工作,让张某先履行少部分还款义务,申请执行人也听从执行法官的意见,接受了兑现款。
随后,围场法院执行局决定,与电视台联系,对有公职但拒不履行法院判决义务的人员进行曝光。
2013年11月11日,围场法院在围场电视台公布了首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名单上就有陆某,此外还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钱某、于某和文工团的王某等,共计10名公职人员。
连续两年来,围场法院执行局积极构建曝光网络,法院立案庭门口电子大屏幕上24小时滚动公布着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电视台曝光力度也越来越大,有多名被执行人为此主动来法院履行了义务。
与曝光失信被执行人的措施相配套,围场法院推出了“四查一控一限”措施,对新收案件查被执行人银行存款、查房地产、查工商登记、查车辆登记情况。2013年以来,通过“四查”措施,查询被执行人900余人600余件案件,查到存款300余万,结案132件。
此外,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还采取了控制被执行人出境、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等措施,督促其履行。2013年,对涉及案件达十余件、标的额达300万的个体工商户赵某限制出境,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走进村里跟双方当事人谈一谈——
亲情乡情都用得上
围场是国家级贫困县,打官司的老百姓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跟他们说法律,他们基本上都会感觉一头雾水,但在他们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衡量是非的秤,只要认准的理儿,打死也不让步。针对这种情况,围场法院执行局在执行过程中,经常把当地村委会和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请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熟知风俗人情、通晓当事人亲疏远近的优势,让案件判决从纸上落到实处。
2013年8月,家住清泉村的王老汉和老伴因赡养问题与两个儿子打官司,在法庭上,父子成仇,各说各的理,气氛很僵。调解不成,法院作出了判决,判令二被告每月分别给付王老汉赡养费700元。但是,判决后,王老汉的两个儿子却拖着不履行,王老汉又跑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人员心细,认真分析他家的情况后,认为如果强制执行,即使这一次两个儿子把拖欠的赡养费给了,老人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执行法官深入到王老汉所在的村子,从村主任处了解到,王老汉家族的亲属中有一位80多岁的长者,王家全家人对这位长者都尊敬有加。执行人员登门找到了这位长者寻求帮助。
长者先是跟法官一道把两个儿子找到一起,了解家里的情况,发现不养老的症结在两个儿媳妇身上,而她们之间的矛盾则源于当年的分家,两个儿媳妇对于分房、分地、分物不满,都指责老人偏心眼,所以对赡养老人的事互相推诿。
长者对两家年轻人训斥教育一番,又配合执行人员对两个儿媳做工作,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讲,“你们也有子女,你们老了遇到这种情况又会咋想?”
这些教训和劝导对两家年轻人产生了触动,长者的训斥也让他们感觉在村里没有面子,最后,他们在众人面前明确承诺,履行对王老汉的赡养职责,两个儿子之间也慢慢化解了多年以来的积怨和前嫌。一起趋于激化的家庭矛盾得到了圆满解决。
2013年以来,围场法院执行局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执结案件100余件,占结案数的10%左右。
■果断出手对拒执行为压一压——
定罪量刑不手软
“对于有能力履行但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该出手时就要出手,以维护法律尊严,保护社会诚信。”这是围场法院对执行工作定下的原则。
2012年10月,法院判决某村委会与陶某、陶某某土地租赁合同纠纷一案,判决生效后,陶某二人拒绝履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陶某二人仍然蛮横地拒不配合法院,并一度闹事,造成恶劣影响。
围场法院执行人员认真分析案情后,决定对本案集中执行。2013年7月,法院对陶某某予以强制执行。不料,陶某某不仅抗拒执行,而且聚众厮打执行人员,造成执行局多名人员受伤。对这种暴力抗法行为,围场法院果断采取措施,将陶某某以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其他人员以涉嫌妨碍公务罪,移送公安机关查处。后来,陶某某和参与抗拒执行的带头人被处以刑罚。
体会到法律的威严之后,陶某某和他的家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出悔过书,主动履行了义务。这起案件一时间在当地引起极大震动,对那些抗拒执行、无理上访的当事人起到了震慑作用。
为解决执行强制措施震慑力不足的问题,围场法院加大刑事制裁力度来促进民事执行,2013年与公安、检察机关启动联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了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目前,已对4件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移送公安侦查,转捕1件,并已定罪量刑,树立了司法的威信。
为贫困当事人
雪中送炭
“孩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学费都还没有着落,这可咋办啊?”去年10月8日,家住围场镇的徐某一家急得团团转。
2007年7月10日,52岁的徐某骑摩托车出门时,被张某驾驶的货车撞上,造成徐某全身瘫痪。法院判决张某赔偿徐某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等各项费用数十余万元。判决生效后,张某迟迟未履行义务,徐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是,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张某家境非常困难:他本人有病常年吃药,家里有两个孩子,全家靠妻子打工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根本就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虽然执行法官先后多次开展工作,但效果均不理想。
眼看临近9月,徐某的妻子望着瘫痪的丈夫落泪,这个家庭面临着为孩子缴学费和承担徐某医疗费的困难,但是,这位通情达理的妇女也知道,法官一直在为这个案子尽力,执行确实很艰难,她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和指责。
她没想到,执行法官们一直惦记着她家的难处。2013年9月1日上午,王志新登门将一万元执行救助金送到她手中。王志新告诉她,“这笔钱是法院专门用于解决孩子学费和老徐近阶段的就医问题,对于案件本身,虽然面临困难,但法院将尽最大努力为老徐执行兑现。”手拿救助款,徐某和妻子舒展了眉头。
围场县地处塞北山区,人均收入低,像老徐这样的困难群体不少。对这些案件,执行人员心里都有数:双眼失明、生活困难的王某,因交通事故截肢的九岁男童刘某,常年卧病在床的范某……
针对这部分因被执行人经济困难、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而申请执行人又急需经济帮助的案件,围场法院执行局在案件执行过程中积极向县委汇报,争取政府的支持,建立了司法执行救助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申请执行人的生活困难,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记者 吴艳霞 通讯员 王文敏 许晶晶 文/图)
·河北试运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
·河北高院推行立审执协作配合机制
·河北邯郸:交警支队强化警务督察信息化工作
·河北全省检察机关将运行业务应用系统 办案须网上操作
·河北全省检察机关服务和改善民生工作综述
·河北政法学院组建全国高职院校首个法律服务中心
·河北政法学院组建全国高职院校首个法律服务中心
·河北再掀落实中央政法会精神高潮
·河北廊坊打造“公交消防宣传流动站”
·河北:派出所总警力提高7.8个百分点
·河北全面推进公证“三化一建设”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