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记四川剑阁开封法庭“背篼法官”郭兴利

2014-02-21 08:41: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群众的事比天还要大

——记四川剑阁开封法庭“背篼法官”郭兴利

开栏的话

我国共有3000多个基层人民法院,15万余名基层法官承担着全国90%左右的案件审判任务,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处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第一线。为展示基层法官的为民之美、公正之美、清廉之美和奉献之美,反映他们身上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谁是最美基层法官”专栏,介绍这些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法官代表。

春节前,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人民法庭庭长郭兴利应邀到北京参加“2013年度中国正义人物”评选活动颁奖仪式。按说,这是件大喜事,可郭兴利却显得有些焦急。

每年的春节前后,是法官最忙的时候,外出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利用春节回家的机会,催款的、要债的、处理家庭矛盾的、解决邻里纠纷的一股脑儿地涌向法庭。这个时候的诉讼当事人最大的愿望是法庭能在春节后他们离开前对这些烦心事有个了结。

开年才短短的十来天,开封法庭就收了11件案子,最要命的是,几乎每一个当事人在起诉的时候都会对郭兴利说:“郭法官,能不能快点,我过完年就要走。”郭兴利、一名书记员加上一名法警,开封法庭就3个人,每件案子郭兴利都要亲自审理、调解和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春节期间,郭兴利和他的同事腊月廿八、廿九,正月初二、初三都还在农家里做工作,在田坎上转悠。

节后一盘点,这个春节郭兴利手头需要“赶急”的案子都结了:王某、李某小两口在法庭的“说合”下破镜重圆了,张大爷的赡养费有着落了,胡某的欠账收回来了。最让郭兴利高兴的是,被执行人秦某外出打工一直没有音讯,今年终于回来了,拖了四年的赔偿款也给对方兑现了。

开封法庭是剑阁县的一个偏远山区法庭。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很差,为最大限度地减轻老百姓的诉讼负担、奔波之苦,郭兴利开始了送法下乡、上门办案的“背篼法官”生涯。

这一背就是23年。23年间,郭兴利用背篼背着国徽和卷宗巡回办案2600多件,被当地群众称为“开封的郭青天”。23年来,郭兴利足迹遍及辖区15个乡镇169个村落,先后背烂了10多个背篼、磨断了37副背绳、骑坏了5辆自行车。

如今,遇到不通公路的地方,郭兴利依然还会背着背篼巡回办案。郭兴利说:“法官多动腿,群众就能少跑路。虽然现在很少用背篼了,但‘背篼’精神不能丢,为乡亲们服务的意识不能丢,法官的责任更不能丢。”

经常关注郭兴利的广元日报社记者蒲洪旭感受最深的是:郭兴利还是一个一直把解决好群众“比天还大的大事”作为自己使命和责任的人。

在农村,特别是山区,法庭承办的案件大多是家长里短之类的小事。但郭兴利清楚,外人看来不足挂齿的一个小案件,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在当事人那里,这些都是“比天还大的大事”,要从根子上解决当事人的“大事”,诉讼调解是案结事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作为乡村法官,只要多动腿,群众的矛盾纠纷就很容易从源头上得以化解。

和郭兴利打交道多年的开封镇人大主席何晓东记得,郭兴利每次外出办案都随身带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辖区内所有村组干部、当地有威望的长者、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名字。每到一处审理或执行案子,他都会从裤兜里掏出这个“法宝”,邀请这些“名人”参与案件的审理与执行。这些看似简单的办法组合上阵,不仅成为他调解案件的利器,也成为他做群众工作最直接见效的高招。郭兴利近三年来所办案件的调撤率均在97%以上,无一改判、无一重审、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全部实现了案结事了。

剑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政国与郭兴利是多年的朋友,在他眼里,除了始终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背篼”精神没有变,郭兴利最难得的品质其实是与时俱进的“变”。用诚信、公心、良心对待每一个案件、每一个当事人,坚持自己多吃亏,让群众少跑路,办好每一个案件。郭兴利作为老典型,一直都有新思路。他以自己的赤诚爱心,为民解难,为民分忧,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奋进之歌。

(记者 聂敏宁 通讯员 何 伟 曾 杰)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