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继红
拿到李合的诗集《岁月留痕》,就觉着书名老套,像是见过一百遍了。可是,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的心被一行行诗句震撼了。
诗人通过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将人生平仄为异彩纷呈的诗行,杜鹃啼血般探求着社会的正义与精神的纯洁。捧读它,我不但感受到诗人那虔诚的内心世界和火一样的创作激情,而且看到了一位重情义有性格的男儿形象,看到了诗人因爱憎分明而格外鲜亮的灵魂。
“假如祖国和人民面临灾难/我会献身于血洒旗扬的时候”(《端午节的沉思》)。在这个几乎一切都商品化了的喧嚣的世界里,李合的诗仍高扬理想的旗帜,吟哦啸傲,讴歌正义;不媚流俗,不赶时髦,也不玩深沉,这是他的难得之处,是这本诗集的价值所在。
李合的诗密切关注现实,广泛介入生活,如《致打工仔》:“走出了大山/走出了田野/像季风刮起的树叶/飘落在遥远陌生的世界”;如《岳坟》:“有幸的青山埋一代忠骨/无辜的白铁铸几个佞臣/一路上我扪心自问/你是要荣华富贵/还是甘愿艰辛清贫”。诗意在抒情里有对灵魂的审视和自律。
他的诗不拘泥于个人的小情调,但小情调也抒发得很有味道,如《爱的自白》:“请你一定住脚/请别再东看西瞧/我是你身边一棵花椒树/虽然丑陋/如果你不要/生活会缺少一种味道/请你一定落脚/请别飞得那样高/我是你脚下一片黄土地/虽然荒芜又贫瘠/如果你真的不走/我的怀抱是你永远的巢”;“学会了几道数学公式/就以为能解生活的惆怅/穿上几件漂亮的时装/就以为是现代化的女郎”;“别总像无忧无虑的小鸟/总有一天会离开为你辛苦的爹娘”。《写给女儿》写活了女儿,也写出一位父亲对女儿期之过殷的那种人间最没有水分的情感,读来令人感动。写嫂子“不讲吃不讲穿/走到哪都是典型的农妇”,感情真挚。《山里,有这样一个村落》,题目中就有画面,写得很漂亮。
有的诗可能是命题之作,不得不生拉硬套几句,给人以不够凝练的感觉。如我很喜欢的《奇特的河》:“有一条河是那样奇特/春流着/夏流着/秋流着/冬也流着”。这是条什么河呢?它吸引我读下去。“一条河流着/流着啊,我心中的那条河/它沿着钢轨的河床,来往如穿梭。”原来那是一条由“钢铁组成的河流”,我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人能把那坚硬的钢铁和人们司空见惯的铁路运输写得那么柔美,是河奇特了这首诗吗?我宁愿相信是诗人独到的想象与感悟奇特了这条河。而后面的“那是铁路职工三百万颗心/催开的浪花朵朵/流不完生活的蜜/流不尽富强的歌”,就显得是添足了,大概是诗人为符合企业刊物的需要吧。又如《工区印象》:“一面是水/一面是山/旁边是条长长的铁路线/院里是花/院外是站/十颗心在这里昼夜值班”。下笔从容,寓意深邃,显得轻盈灵动,其后“这里的人朴实又乐观”,“这里只有默默滚落的汗珠/和被青春点燃的火红的信念”就写得太满了,文章也没了张力。
自古以来,由于格律诗统治诗坛,写诗讲求平仄、对仗、用典,成为禁锢想象与诗词创作的桎梏,千百年来无人敢越雷池一步。“写诗何苦追唐律,岂为今人不自由。”现代人早已冲出藩篱,最大化地追求诗的意象与韵味,它的另一面则是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与思索的空间。比如《夕阳》:“黑夜吞噬了美丽/那只是一次短暂的告别/待明天一轮朝阳升起/依然辉煌一个季节”。当我正沉浸在作者跳跃的思辨色彩之中的时候,后面又“凝望夕阳”,“有了一次更深的理解/只要光热未尽,依旧会温暖世界”。本来我还想在读完之后掩卷想一想的,作者却抢着把话说尽了。既然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100个林黛玉,何不让100个读者得出一百种对夕阳的理解呢?
俗话说“文如其人”,李合的诗也和他人一样,太实。因实而写得太满,不妨再跳跃一些,再空灵一些。
李合的诗集,让我从他那追日的执着中受到感动。他不理会洞外的千年一瞬,只顾写下去,扬扬洒洒,不能自拔,这是比诗歌本身更宝贵之处。而今十年一剑,诗集的出版就是他的成功!在文学的天空中,应该允许各种各样的语言和形式自由飞翔,这也是李合诗集的意义所在。在市场经济的夹缝里,仍有激情的歌者寂寞前行,这又是何等的可贵啊!
李合的诗直抒胸臆,从不去设置奥涩费解的文字方程,也没有给诗披上眩目的袈裟,他只是一味地执着于自己的信仰,像麦田里的稻草人,守望着天地间匆匆的行色。
真心生痴意,热肠酿诗情,理想主义将是诗人永恒的情人。《岁月留痕》真实记录了诗人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以他心灵的歌吟燃起七彩灯盏,照亮生活,照亮记忆,照亮期待中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