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理论频道> 理论文丛

从权力现象走向制度规范

2014-02-19 10:02: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对于公诉裁量的研究离不开公诉权和检察制度的宏观背景,只有将其放置在检察制度整体发展脉络的视野中,公诉裁量的本质和价值才能得以凸显。这恰恰是本书研究的一种特色,作者在研究公诉裁量问题过程中注意从公诉裁量的现象入手,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步辐射到公诉权和检察制度的发展历史,为我们呈现出公诉裁量从现象走向制度的来龙去脉,也为当前各国检察制度的异彩纷呈做出了较为精辟合理的解释

    □卞建林

    《公诉裁量研究——从现象到制度的考察》一书是苏琳伟博士在其毕业论文基础上几经修改、补充、凝练、升华而成的。全书以公诉裁量如何从一种自发的权力现象走向自觉的制度规范为研究主线,共分为引论、进化论、基础论、运行论、控制论和发展论六章。每章均围绕与公诉裁量有关的特定专题开展研究,独立成文,但彼此间却又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较好地阐述了作者对于公诉裁量问题的想法和看法。

    公诉作为检察机关的基本权能或者说标志性权能,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检察制度就是在公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虽然时至今日,检察制度的范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公诉制度,然而研究公诉权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对于深入了解检察制度、推进检察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诉权作为一项诉讼追行权和刑罚请求权,为最大限度地运用刑事政策和符合社会利益,其发动和运行总是避免不了裁量因子的存在,因而“起诉裁量主义”或者说起诉时的“公共利益裁量”成为现代公诉权行使必须遵行的重要原则。视野开阔见解独到

    对于公诉裁量的研究离不开公诉权和检察制度的宏观背景,只有将其放置在检察制度整体发展脉络的视野中,公诉裁量的本质和价值才能得以凸显。这恰恰是本书研究的一种特色,作者在研究公诉裁量问题过程中注意从公诉裁量的现象入手,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步辐射到公诉权和检察制度的发展历史,为我们呈现出公诉裁量从现象走向制度的来龙去脉,也为当前各国检察制度的异彩纷呈做出了较为精辟合理的解释。在这一论证过程中,作者还另辟蹊径,从政治与法律、实体法与程序法之关系的视角提出了对检察制度之另种理解,使得对公诉裁量问题的探索得以跳出原有理论研究之窠臼。

    综观全文,我觉得作者所作的以下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首次从实体与程序双重视角对公诉裁量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剖析,揭示其中之规律。以往的理论研究多以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作为解释公诉裁量发展的原因,而作者则从刑罚理性和刑事诉讼模式两个理论维度对公诉裁量进化规律做了较为详细的解析,阐述了公诉裁量的出现绝非只是程序领域内一个孤立的事件,并以此为参照对我国公诉裁量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提炼。二是对作为公诉裁量基础的公诉权提出了其本质属性为制衡性的见解。这也是别开生面的,因为以往理论界对于公诉权属性问题虽有探索并存争议,毕竟主要限于行政权、司法权、行政权兼司法权及法律监督权四种观点而已。作者这种跳出法律框架而以政治视角看问题的做法可能有助于解释当前各国检察制度定位纷繁复杂的缘由。公诉权的本质如果系制衡性,则应允许决策者根据自身权力体系的需要而进行制度设计,此观点还附带解释了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及至前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之间批判继承的内在脉络。三是从公诉主体的角度解析公诉裁量的生成。作者将公诉裁量的生成细分为两个阶段,提出了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的观点。这一观点可能得益于作者十余年基层一线检察官的工作经历,理论源于实践,只有切身体会才能真正感悟公诉裁量这一权力在现实中运行的真实面貌。四是结合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位提出了个人见解,认为其并非一项完全独立的制度,而是与刑事和解制度共同为我国的不起诉裁量的完善提供了途径,为相对不起诉在报应与功利上的不足提供了必要的补充。研究扎实富于创新

    本书作者是我指导的诉讼法学博士,他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公诉领域的问题,且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硕士论文也是关于公诉裁量形式方面的。他工作之初即在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参与办案多年,并成长为业务骨干,被任命为主诉检察官。攻读博士期间被提拔为所在检察院的检委会委员、研究室任主任。这些工作经历和实践感悟所积累的理性认识在作者的研究成果中均有体现。在2010年毕业论文开题之时,他提出要研究公诉裁量问题。我虽然同意,但认为有一定难度,因为关于公诉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担心他的研究难以有创新突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能及时与我沟通意见,一再完善论文结构体系,并积极参加包括全国刑事诉讼法年会在内的各类研讨会,汲取理论养分,提升研究能力。当论文成稿后,我由担心转为欣慰,因为这一成果显然没有局限于已有理论研究的框架,作者在吸收既往成果的基础上,有个人思考、独立见解和创新观点,其循序推进的论证体系、娓娓道来的言辞表达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值得赞道的是,2012年7月毕业答辩之后,作者并未停下研究脚步,而是继续跟进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

    如今,苏琳伟博士已通过遴选录取到福建省委政法委机关工作,新的岗位无疑与其原先在基层一线的检察官岗位存在很大差别。在为其成果作序之时,也向其提出期许,希望他能以此成果为基础,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角色,发挥新岗位的优势,进一步开阔视野,在司法制度理论和诉讼法学研究上再创佳绩。

    (本文为《公诉裁量研究——从现象到制度的考察》序言)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