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历来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追求。”2月13日,寻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梁斌向记者介绍,该县将这一理念贯穿落实到工作中并使之深入人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2013年以来,该县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82件,公众安全感指数全省排名比上一年度上升了14位。
现场调处矛盾纠纷
完善治安防控机制
“这几天我想出个远门,我家请帮忙照看一下,有什么事情给我打电话。”家住寻乌县晨光镇的居民古大爷向隔壁邻居打了个招呼便出门了。像古大爷这样,邻里相互照应的现象在晨光镇各村已是蔚然成风。为了继续巩固良好的维稳态势,晨光镇积极构建“邻里守望组”和“信息组”机制。“两组”正式启动以来,共提供有价值信息358条,从中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帮助破获民事、刑事案件17起,治安案件163起。
“社会事务,千头万绪,要想将它圆满处理,就得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群众力量,完善治安防控机制。”梁斌说。
此外,该县充分运用现代科技防控手段,做到人防、物防、技防多管齐下。由县财政出资800多万元,在街道、重要路口、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探头299个,提高监控覆盖面。
“大调解”格局推平安
2013年12月,该县40多位农民工因为老板拖欠工资而走上上访之路。为此,寻乌县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调动司法部门、城管部门、长宁镇政府人员等组成联合调解组,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历经5天5次的调解终于把该起纠纷成功化解。40多位农民工喜领被拖欠的100多万元工资。
“法院管不着、部门管不好、村居管不了,这是许多矛盾纠纷的共性。小矛盾也可能引发大冲突,小纠纷也可能引爆‘火药桶’。”梁斌说。
面对矛盾纠纷,寻乌县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形成“大调解”的工作格局。建立纠纷预防、联调联动、服务保障机制,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切实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既关注百姓家长里短的“小问题”,又处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让老百姓不跑远路、不花钞票、不打官司、不伤感情,就地解决问题。
近年来,寻乌工业、果业得到迅猛发展,果业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100多万亩,企业数量和企业用工人数均大幅增加,劳动争议纠纷随之日益突显,寻乌县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重点,创新企业欠薪隐患排查机制,投入90多万元设立劳动争议纠纷调处中心,与税务、银行、电力、工业园区等各职能部门全面联动,形成部门主动、多方联动、上下齐动的排查工作格局。避免了因欠薪引发突发事件,以及企业经营者转移资产或逃逸等情况的发生,有效地遏制了企业欠薪行为发生,保障了民工的合法权益。
日益完善的医患纠纷调处中心、交通事故纠纷调解中心、山林权属争议纠纷调解中心、诉前调解机制、征地拆迁纠纷调处中心等“大调解”工作,已成为寻乌县社会治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模式和品牌。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暖人心
从上海来寻乌做脐橙生意的王小姐,长期留驻寻乌,负责把货发往上海,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流动人口管理站“免费中介”,暂住证和房子都有了着落。“像我们这样从外地来的人,无亲无故,最怕找的房子不安全,有危险自己又发现不了,现在有了流动人口管理站和警务室作中介,我们能找到安全的住所,这样全方位的服务让我觉得很贴心。”
据介绍,寻乌县为了进一步加强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为外来人口提供“免费中介”服务,不仅可促使更多的出租房房东、外来人员主动申报登记,也提升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据悉,2013年,该县共登记出租房屋368户,排查掌握流动人口1991人,登记录入信息管理平台1860人,发放《居住证》472份。
·江西寻乌检察院加强羁押必要性审查显成效
·江西寻乌检察院完善机制保障出所人员合法权益
·江西寻乌县检察院以考促学贯彻十八大精神
·江西寻乌启动未成年犯罪不起诉宣告帮教机制
·江西寻乌县检察院进村入户宣讲十八大精神
·江西寻乌:建立“三联一档”服务群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