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双方握个手,不是啥大事干嘛弄得跟仇人似的,没必要,真的是没必要!”春节前的一天,运城永济市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和厅内,来自城东街道办的法律服务工作者陈智英正在为一起因买房引发的纠纷做最后的“总结陈词”。只见他边说边拉起还有点抹不开面子的当事双方,顺势一拽,两双手一搭,就此往下一压,尴尬的气氛瞬间被打破,笑声取代了沉闷,和解取代了争吵。
“陈调解员本来是应对方之约与我进行谈判,没想到他丝毫没有要压我的意思,反而是站在和平解决问题的角度,反复向我推介和解方案,一种不行再换一种。就冲这份诚意,我的态度也得改变一下,不然有点蛮不讲理。”为了买房交款的事,王小锁原计划决不妥协,但陈智英的从中斡旋让他气消了不少。
“在咱永济,像陈智英这样的专职调解员遍布县乡两级,他们熟悉法律法规,通晓乡土人情,深谙调解技巧,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正规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本领的舞台,让大伙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对于自己的“嫡系部队”,永济市司法局局长孙晋民信心十足。
强化专职调解队伍,吸纳社会调解力量一直是永济市构建大调解格局的一对有力“翅膀”,该市通过挖掘、培养活跃在民间的调解高手,先后成立了12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对于那些热心公益,倡导和谐,爱管‘闲事’的有觉悟群众,咱们不能冷眼旁观。给他们一个‘名分’,带他们一道出发,分享一下他们带来的惊喜,何乐而不为!”在永济市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闫中青眼里,群众中蕴藏的力量不容小觑。
今年以来,永济市通过有效聚集“大调解”合力,广泛实施资源整合,形成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完整体系。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225件,调处成功5136件,成功率达98.3%。
专职调解责任当先疑难杂症务求“药到病除”
作为永济市重大矛盾纠纷调解的排头兵,该市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聚集了一批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调解精英,城北司法所所长卫海勤就是其中的一名。记得去年5月,工业园区道路拓宽工程推进至辖区相邻村庄时,突然遭到百余名群众的阻拦。
“早就担心压路机对房子结构有损害,现在担心变成现实了,我们的房子又是裂缝又是掉灰渣,大家人心惶惶的,这日子还咋过,政府必须停工给个说法,每户至少得出10来万赔偿款。”村民中间有人大声喊道。
“是不是压路导致房屋裂缝,这个要等到权威部门鉴定后才能下结论,咱们不能主观臆断,否则会激化矛盾,误导群众的。”见有人趁机从中作梗,卫海勤的回应有理有节。
稳定住个别人的偏激情绪后,卫海勤赶忙会同县里房屋质检所的工作人员进村展开调查。“村民的房子大多都是年代久远的房子,本来就不太结实,压路带来的震动可能会有影响,但没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质检所的调研报告率先给出结论。“村里有人早就打起了索要赔偿的主意,这次的事正中下怀。”部分村民慢慢道出了原委。
见此,卫海勤果断申请带队入户调解。“我们首先选择老党员、村干部家开展说服工作,开门见山讲明房子原有结构,认真理清实际补偿数额,大伙既尊重客观事实又不回避主观因素。见我们态度诚恳且依据得当,老党员答应带头签订和解协议。”找到解决问题的标尺进而触动其他村民是卫海勤的工作初衷。
很快许多村民在党员干部的动员下也纷纷与政府达成和解,只有几户还在等待观望。“我告诉同事们不要急着与剩余几户村民谈判,要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审视政府的诚意,审视自己的认知,这样接触起来才会开诚布公,才会坦诚相见。”卫海勤对自己总结出的矛盾纠纷调处“冷却法”颇有心得。
终于,剩余的几户主动敞开心门与卫海勤他们沟通交流,重点工程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景象。据统计,全市千余名专职调解员调处矛盾纠纷占到了总数的85.8%。
民间调解特长为先扎根基层专事“偏方治病”
在永济市大调解格局的构建中,有一支从民间发端的调解队伍从开始组建就备受关注。他们本身并没有多深的法律素养,有时运用的调解语言似乎还有点“老土”,但他们秉持公道,处事正派,来自民间的天然优势,让他们声名鹊起。
“姚爱云调解室”是永济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间调解室。主人公姚爱云虽已年过七旬,但在她看来,自己的名字上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担当。“原来我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小区里的家长里短我碰见定会一管到底,街上的麻烦事我遇上从不袖手旁观,久而久之,大伙都知道了姚爱云这人古道热肠。”爱当“和事佬”的天性让姚爱云很快进入了大调解“人才库”。
“姚大姐这类热心公益的人正是我们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有益补充。他们掌握群众内心真实想法,可以切中矛盾纠纷解决要害;他们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可以有效缩短化解纠纷时间,保证纠纷不反弹、不‘复发’。”专门负责广发“英雄帖”的孙晋民局长对于麾下的新生力量赞不绝口。
“姚爱云调解室”自成立以来,先后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300余人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40余起,预防群体性事件7起,协助职能部门化解涉法上访案件5起。
在永济从城市到乡村,像姚爱云这样的调解室可谓“遍地开花”。张营镇黄龙村“朱复兴调解室”的主人公朱大爷今年已72岁,近40年的乡土调解生涯让他成为民间调解的“活字典”。
在朱大爷家的书柜里,从解放前土改田地的划分明细表到解放后第一批土地证发放范本,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土地承包纠纷协议的原始档案,他都保存得完好无缺。“别看我这些东西有的是写在麻纸上,有的早已发黄发旧,但它关键时候的作用大得很。它可以说是把村里土地历史依据传了下来,将来谁家遇上此类纠纷,谁家说的有理,拿出来一看,从远到近一目了然,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有了这些“宝贝”,朱大爷调解纠纷如鱼得水。
“姚爱云、朱复兴调解室作为我们探索专职调解与民间调解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现在已受到城乡群众的一致首肯。我们在继承、发扬、创新‘枫桥经验’上既吸收了经验本身的闪光点,又结合了永济的特色,不但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呈现出一番崭新风貌。今后让专职调解和民间调解各归其位、各司其责将成为我们贯彻落实‘枫桥经验’的宝贵定律。”永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付刚说道。
·山西省永济董村劳教所郑秋芳:也谈抓落实
·山西永济司法局将社区矫正组织延伸到村级
·山西省永济市司法局加强社矫人员信息管理
·南同蒲铁路运城至永济区间 铁路民警和巡防队员查看汛情
·山西永济市举行2013年春运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