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阳光之下,谁打造了法外“色情特区”】

个别经营者的违法经营不可怕,一些丑恶行为一时难以禁绝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地有关部门摈弃自身职责,对违法经营的纵容默许,甚至沆瀣一气,相得益彰。在媒体记者对半公开化的卖淫嫖娼行为进行举报后,始终未见出警的画面,相信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

色情服务的出现、蔓延乃至蔚然成风,深深地拷问着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与执法作为。事实一再证明,色情服务猖獗之处,监管工作难辞其咎。不净化好自身的队伍,又何谈有效遏制色情服务的蔓延。

【工人日报:东莞扫黄 别成娱乐狂欢】

时下,无论一些报道者还是部分受众,似乎都在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此事。其实,真正需要摆到桌面上好好谈谈的问题是:为什么“黄流”不能禁绝?为什么东莞色情业居然能够产生所谓“莞式标准”?或暗或明的色情业对地方经济究竟存在怎样的影响力?我们的治理模式是否仍停留在割韭菜的老套路上,永远跟着媒体曝光去执法?“被窝里的需求”大量存在,“长效治理机制”究竟是什么?

媒体用猎奇的手法去报道,受众用猎奇的目光去“欣赏”,如此扫黄行动无论再怎么声势浩大,也只是一场娱乐狂欢。背后的原因、疏导的途径、治理的模式,对这些话题的讨论与关注,远比细节直播重要得多。

【检察日报:扫黄应走出“周期律”怪圈】

卖淫嫖娼对社会危害无需多言,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明确规定了组织、参与卖淫嫖娼的定性和处罚,为何没能让相关人员远离“红灯区”,或许周期性查处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们“躲过风头保全自己”的侥幸。而实际上,这让一些误入歧途的女性付出更多代价。如果说她们是色情行业的末端,那么也是最容易改变的,因为她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持久的扫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她们下定决心远离这个危险行业。

·中青报:“运动式扫黄”能否为东莞正名

·工人日报:五星级酒店岂是“黄赌避风港”

·京华时报:纵容“黄流”泛滥只会害了东莞

·公安报:“扫黄”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