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放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徐剑锋
虽说燃放烟花爆竹是节日大餐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安全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陷入到“放与不放”的纠结中:“不放”似乎少了些许“年味”,“放”又担心空气污染加剧、安全事故频发。
烟花爆竹燃放与否,的确众口难调,在笔者看来,传统习俗应该予以尊重和保留,但也应与时俱进,追求更加科学、更为文明的方式。政府职能部门要权衡好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对鞭炮燃放事宜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讲究点“天时地利人和”:就“天时”来讲,应根据气象条件作出是否适宜燃放的提前预告,如雾霾等重污染天就得颁发“禁放令”。北京、南京今年春节发布“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就“地利”来说,什么地方是危险区,什么地方是扰民点,都应提前广而告之,政府职能部门不妨因地制宜划定安全区,定点定时让人“过过瘾”;再说说“人和”,燃放烟花也应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多一些文明和理性,如果硬着头皮、顶着风险超“限”行事,不但会招致骂声、惹出事端,而且也破坏了祥和的气氛。
需要指出的是,燃放烟花爆竹并不是越绚丽多彩,越噼里啪啦作响,越预示着热闹非凡、吉祥如意,用更加低碳安全的产品替代传统的烟花爆竹,乃是大势所趋,必须持续“发力”。一方面,生产厂家要加快打造烟花爆竹的“升级版”,多研发一些既绿色环保又危险系数低的新品种;另一方面不妨大力推广电子鞭炮、电子礼花,既能保持节日燃放的喜庆和欢乐,也可减少人身伤害和空气污染,可谓“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