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平安的城市。
2001年至2012年,厦门市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均96.17%,连续三次获得“全国综治优秀地市奖”。2013年5月,该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奖“长安杯”。
“平安无止境,荣誉已成过去,今后我们将继续筑牢平安之基,扎紧平安‘篱笆’,为城市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厦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詹沧洲如是说。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厦门,细细品读这里的“长治久安”。深夜上街很安全
午夜时分,厦门街头依然灯火通明。马路边上,不时有民警巡逻的身影。
“我觉得在厦门很安全,深夜上街也不用害怕。”1月24日晚上11时许,正在莲花三村路边摊吃夜宵的顾客小李告诉记者,他在厦门生活十几年了,经常要加班到很晚,但不管是吃夜宵还是回家路上,从来没有看到过打架斗殴,也没有被骚扰过。
“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平安建设的‘晴雨表’。”厦门市综治办副主任王强说,厦门始终把增强群众安全感作为平安建设的首要任务,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环境不断优化。
2012年4月1日,厦门全面实施综合警务改革。目前全市派出所警力比改革前增加86%,每天大约有190辆巡逻警车、350辆摩托车开展动态巡逻,路面警力超过1800人。路面见警率、管事率明显提升,“两抢”、盗窃汽车等路面警情均下降,群众对交通事故处置满意率达96%,创近年来新高。
为了创建平安厦门,厦门警方妙招迭出。比如,鹭江派出所辖区内小巷子特别多,有的地方甚至连摩托车也不能进入,民警巡逻时若靠徒步效率又低。为此,鹭江派出所组建了一个自行车巡逻队。
这种警用自行车安装有LED警灯,车位有警笛,车后座还有”治安巡逻“的牌子以及报警电话。
数据显示,2013年厦门110刑事报警数和刑事案件、8类案件立案数分别比降14.84%、3.12%和31.62%,命案侦破率达100%。
无讼社区成全国”样本“
连建良是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禾山法庭的一名普通”社区法官“,除了坐堂审案,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前往设在禾山社区居委会的”法官工作站“上班,解答群众遇到的大小法律问题,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2009年,厦门在全省最早启动了”无讼社区“建设。”无讼社区建设是借鉴马锡五审判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社区以及村居矛盾纠纷的一种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国猛介绍,”无讼社区“的创建模式和经验已经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成为全国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无讼社区“已在厦门475个社区实现全覆盖,并向港区、景区、校区、工业园区、商务楼宇等领域延伸。全市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已增至282个,调解案件达2078件,94%以上的纠纷在基层一线得到及时化解。 网格管理是综治”名片“
海虹社区坐落于厦门市海沧湾,所辖面积约两平方公里,有21个住宅小区4800多户,其中常住人口1.5万人,流动人口3500余人。
”原来的社区管理范围非常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海虹社区党委书记张静介绍说,海虹社区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动态调整“的原则,以街巷、小区、楼栋为基础,以400户左右为标准,将社区划分成12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中配备一名社区网格管理员和若干名助理员。同时,每4个网格配备一名民警,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协警。
将楼道甚至门号划入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管家“式服务,这种被外界誉为”海虹模式“的社区管理方式,受到民政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网格员对网格内各类民意社情了如指掌,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隐患,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处置,大大提高了辖区内救助、公共设施维修、纠纷调解等服务管理的效率。
”‘海虹模式’已成为厦门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张新‘名片‘,现在已在全市推广。“詹沧洲说,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划分网格1800个,配备网格员和助理网格员10500名,所有城市社区(172个)已全部实现网格化建设全覆盖,并向部分”村改居“社区和农村推进,中心城区街道和4个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网格化建设也全面展开,满足了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这种警用自行车装有LED警灯,车位有警笛,车后座还有“治安巡逻”牌以及报警电话。
数据显示,2013年厦门110刑事报警数和刑事案件、8类案件立案数分别比降14.84%、3.12%和31.62%,命案侦破率达100%。无讼社区成全国“样本”
连建良是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禾山法庭的一名普通社区法官,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前往设在禾山社区居委会的“法官工作站”上班,解答群众遇到的大小法律问题,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2009年,厦门在全省最早启动了“无讼社区”建设。“无讼社区建设是借鉴马锡五审判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社区以及村居矛盾纠纷的一种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国猛介绍,“无讼社区”的创建模式和经验已经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成为全国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无讼社区”已在厦门475个社区实现全覆盖。全市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已增至282个,调解案件达2078件,94%以上的纠纷在基层一线得到及时化解。网格管理是综治“名片”
海虹社区坐落于厦门市海沧湾,所辖面积约两平方公里,有21个住宅小区4800多户,其中常住人口1.5万人,流动人口3500余人。
“原来的社区管理范围非常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海虹社区党委书记张静介绍说,海虹社区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动态调整”的原则,以街巷、小区、楼栋为基础,以400户左右为标准,将社区划分成12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中配备一名社区网格管理员和若干名助理员。同时,每4个网格配备一名民警,每个网格配备一名协警。
将楼道甚至门号划入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管家”式服务,这种被外界誉为“海虹模式”的社区管理方式,受到民政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网格员对网格内各类民意社情了如指掌,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隐患,第一时间进行协调处置,大大提高了辖区内救助、公共设施维修、纠纷调解等服务管理的效率。
“‘海虹模式’已成为厦门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张新‘名片’,现在已在全市推广。”詹沧洲说,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划分网格1800个,配备网格员和助理网格员10500名,所有城市社区(172个)已全部实现网格化建设全覆盖,并向部“村改居”社区和农村推进,中心城区街道和4个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网格化建设也全面展开,满足了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