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部门圈子” 避免脱离实际
广东一成法规拟交第三方起草
![]() |
立法基地授牌。黎 进/摄 |
核心阅读
委托高校起草法规草案,多个方案择优选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2013年为开门立法添了一笔新的注脚。开门立法令立法工作“接地气”,立法质量“上台阶”,所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未来五年立法计划中,准备将10%左右的地方性法规交给非官方机构起草;将来甚至会出现政府提请法规草案的同时,社会机构提交法规建议稿,最终进行博弈的场面。
“时间很紧,假期肯定不休。”广州大学放假第一天,法学院副院长蒋银华却一刻不得闲。广州大学立法基地上月刚刚接受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托起草《广东省救灾条例(草案)》,基地的8名专家正加班加点。据了解,同时接到委托的还有华南理工大学。从去年开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与9所高校合作组建了9个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让有关高校全方位参与法律起草修改工作。
起草法案跳出“部门圈子”,公众参与立法工作有了制度通道
据了解,除了《广东省救灾条例(草案)》,另一部关注度高、立法难度大的《广东省信访条例(草案)》,也将由3所高校立法基地分别起草。
委托高校起草专家建议稿改变了以往法规草案多由单个部门起草的模式。据了解,去年广东人大立法工作连出新招:开展史上最大规模的地毯式立法大调研;出台五项制度,确保立法全环节公开;首次向社会公开选聘立法咨询专家……一鼓作气出台了五项立法公开制度,保证了一部法规的出台至少要过“立项关”“公众关”“专业关”“代表委员关”和“评估关”等五关。
具体而言,《广东省信访条例(草案)》出台前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了社会各方面全方位地讨论和论证:召开两场评估会,多场专题座谈会,请人大代表、各界专家、上访群众等就有关方面进行讨论和论证,41名立法咨询专家提出了上百条意见,全程对新闻媒体公开,力求通过讨论找到立法的最大公约数。目前,条例草案已经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有望经第三次审议后今年出台。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肖滨评价,这一做法,从制度的层面上确保了公众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充分显示出地方人大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所作出的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