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分散权力和淡化“官念”是基础,扩大透明度和强化群众监督是关键,必须多管齐下,才能让这股歪风邪气再无遁身之处。
新年伊始,从高层传来了要治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的声音,着实让痛恨吏治腐败的老百姓精神振奋。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作为官场的痼疾,不能单单依靠上层的一声断喝和几多不准,还需要通过多管齐下,从事前、事中、事后强化监督、管理,才能真正确保治理的效果,从根本上杜绝这类官场恶习。
提起“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的始作俑者,到底是管“帽子”的人,还是要“帽子”的人,着实令人伤透脑筋。要治理这种现象,就必须事先对“卖方”和“买方”这两个市场加以规范。首先要规范管“帽子”人的权限,分散其权力,形成相互制约的整体,让官位这些紧俏货不再是少数人甚至某个人手中待价而沽的商品。其次要淡化要“帽子”人的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职位的晋升看成是个人进步唯一标志,重事业而轻官位,让官位这些紧俏货不再是大家竞相追逐的目标。
平心而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还存在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的问题。要刹住这股歪风,就需要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加大群众参与的力度,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让职位晋升的人堂堂正正,让没有得到提拔使用的人口服心服。如果只依靠赛场表现就能谋求晋升,哪个还愿意去费气巴力地求靠人?倘若把群众测评看成了过场,把接受群众监督看成了麻烦,表面上周武郑王地公开选拔,事实上却早已把要提拔的人内定了,久而久之群众会丧失参与的信心,也就让群众的事中监督成了一种摆设。
尽管有了事前和事中监督、管理,还保不准有人会依靠“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谋求到了官位。对于这一部分人要实施严厉的事后监督,也就是像中组部强调的那样坚决撤下来。这对于那些平庸的人倒还在清理之中,对于那些确实有些才能的人来说很多人就不忍心了。其实,中国不缺少人,也不缺少人才,换掉个把能干但“来路不正”的干部,对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工作表面上要受点儿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整治了吏治,有利于营造人才辈出的局面,还是很有益处的。(徐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