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食堂都安装上了远程电子眼监控安全,困难群众享受法律援助门槛大幅度降低,216位特困当事人或受害人领到了法院发放的958.93万元救助金,村(社区)法律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刚刚过去的2013年,苏州市通过“关爱民生法治行”活动,实行了法治惠民实事工程项目化推进,市县两级实施项目扩大到了227项。而这仅仅是历年来,在江苏省委政法委、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进下,紧扣以人为本、法治惠民、服务为先理念,坚持民生导向,积极运用法治方式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一个缩影。
法治惠民是法治江苏建设10年来的一项品牌工程。2013年,江苏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江苏省法治为民办实事工作规则》,并确定了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加强法律援助窗口建设、认真解决执行难问题、落实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深入实施文明交通工程、广泛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示范工程”8项省级法治惠民实事项目,涉及规范市场行为、公众安全、征地拆迁、教育收费、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交通文明等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各领域。《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去年江苏各地共实施的法治惠民实事工程达1729项,带来的丰厚回报是:各项推动法治建设的实践更加生动直观、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逐年上升,法治江苏建设的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
要为群众“把脉”法治需求,就要确保项目能顺应群众意愿、符合群众要求。江苏省政法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各地各部门通过组织“法治实事群众点题”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建议进行梳理分析,请群众点题,让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才能真正使人民群众享受法治的成果,相信法治的力量,形成法治的信仰。
据了解,江苏各省辖市在细化分解省级项目中,兼顾了地方特色。徐州市针对老百姓反映的行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深入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常州市为加强环境公益保护,启动生态法治多元保护行动,推进“环境公益保护联动执法中心”实战化运行;镇江市建立劳动关系监测网络和劳资矛盾预警系统,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连云港市坚持法治建设民生导向,深化“法律服务进万家、法律援助进万家”等法治惠民“十进万家”活动;宿迁市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医疗市场秩序……江苏省级行政执法机关也积极行动起来,省交通厅在全省交通系统开展了“礼让斑马线,文明我先行”活动,省民政厅重点在全省农村社区推进“政社互动”,省经信委则在全省大中型企业开展了“法治惠企”工程。
为了获得群众广泛的参与,各地通过新闻发布会、座谈会等形式形成信息共享互通,成为了常规机制。无锡市政法委连续8年举行35次新闻发布会,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听取基层群众代表和媒体意见。南京市政法委从2006年开始每年通过网络、媒体、基层社区征求具体项目意见,每年都对项目进行总结公布表彰。江苏各级依法治理办公室每年都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治建设监督员和新闻媒体代表开展专项检查,让社会各界在参与中感受到法治的进步。各地还在电视台、电台、报纸、门户网站上设置专栏,对各项法治惠民实事工程的实施作全程追踪报道,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
据悉,2014年,江苏将重点推进法治惠民9件实事,其中包括优先安排民生立法项目、建立审判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和网上司法拍卖平台、推行检察为民服务中心模式、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工作体系、推行市级本地居民户口通迁制度等。
·深圳福田:法治惠民的生动实践
·江苏宿迁多项措施推进法治惠民
·江苏省法治惠民推出实事
·天津:法治惠民生 社区创和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