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2013年12月22日14时,看着不远处的关累码头,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二大队53902艇艇长杨立新按响了汽笛。“终于平安回家了。”几天来,艇长杨立新一直紧绷的脸终于松弛下来。
随着3艘巡逻船陆续停靠在云南关累码头,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框架下的第十七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胜利结束。
从2013年12月19日至22日,《法制日报》记者全程跟随53902艇的这次巡逻执法行动。四天三夜的相处,也让记者体会到了中国警察为保障湄公河安全畅通付出的艰辛。
“每一次巡逻,每一名指挥员和战斗员随时都处于‘准备战斗’状态。” 53902艇艇长杨立新
绑好缆绳、脱下救生衣,34岁的杨立新一步跳到岸上,伸了伸懒腰。晴朗的天空下,关累港上装货的、卸货的,依旧显得那么繁忙。河两岸绿油油的森林让人看得有些心醉。
作为这支新组建的水上警队的一员,杨立新已是第十次参加联合巡逻行动。
1999年杨立新参军,2001年考上宁波海警学院,毕业后被分到海南边防总队三亚海警支队,直至2011年10月底。
“那段时间生活应该是比较安定的。”由于工作努力,杨立新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已担任起三亚海警二支队摩托艇中队中队长一职。在海南的日子里,杨立新娶妻生子,还把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接来同住,用他的话说是“完成了人生大事”。
不过,2011年11月初,一纸命令改变了杨立新接下来的生活轨迹。
“我记得应该是11月5日吧,领导找我谈话说,云南要新建一支海警部队,我的专业比较对口,让我马上去报到。”作为一名军人,杨立新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尽管具体任务不是很详细,但杨立新猜想肯定会和发生在湄公河的“10·5”惨案有关。同家人告别,打好背包,从接到命令到抵达关累港报到,杨立新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与他同行的还有二支队其他七名官兵。
杨立新的猜想并没有错。湄公河“10·5”中国货船遇袭事件发生后,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公安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决定组建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与老缅泰三国执法部门一起开展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共同防范、打击和制止湄公河流域违法犯罪,应对突发事件,维护航运安全。
“刚来的时候营房都没有完全建好,房间里的墙用手一摸,水泥还是湿的。”尽管条件艰苦,但作为一名军人,杨立新还是很快适应了环境。
“以前的工作相对简单一些,就是参与海上救助、海上缉私和海上执法等,而现在要面对的是可能躲在森林里、藏在暗处、带着火箭筒的恐怖分子。”杨立新知道,这对他而言是人生的又一个新挑战。
从刚来时的摩托艇中队中队长到53902艇副艇长,再到2013年4月被任命为艇长,杨立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编队在航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比如,指挥员要用耳朵听两边有没有异常的声音,观察员身着防弹衣、拿着望远镜在前面观察,通导兵要把视频指挥系统联络好,机电兵是艇上的心脏医生,枪帆兵在第一时间要能把子弹装上去、关键时刻要能打响……”杨立新告诉记者。
“根据治安情况和复杂性,湄公河航道巡逻执法的勤务分段执行,共分为三级勤务:一级勤务,全员值勤,所有的武器都要上;二级勤务,有一半人在值勤;三级勤务,安排警戒哨,四面部署警力。当发布一级勤务时,战斗员要在30秒钟内完成所有准备,包括运弹、子弹上膛、进行瞄准,如果完成不了,可能就要挨打。”杨立新说,这只有通过贴近实战的训练和防袭击演练,才能保证每一次巡航的安全。 “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了湄公河的安全,觉得自己这个人还有点用。” 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罗家贵
“那一次真是感到热血沸腾!”站在53902艇的指挥中心,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司令部副参谋长罗家贵回忆着2011年12月10日首航时的情景,“那次有5条执法船,中间夹杂着10条民船,像一条长龙。”
2011年11月5日,罗家贵至今仍然清晰地记住那一天,在广西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任职的他接到上级命令,“迅速赶赴昆明参加云南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的组建工作”。
“那时说一点想法没有是不现实的,当时老婆刚刚怀孕一个月。但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简单地收拾行李后,罗家贵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挑战。
回想起那段时间,留给罗家贵的感受就一个字——累!“记得我们刚刚集结的时候,部队的基础设施还没能完成建好,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我们白天训练,晚上搞营房建设,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因为大家心里都急,都希望能够快一点建好营房、快一点完成培训、快一点驶入航道,保护我们的同胞。”
一个月的紧张培训让他顾不上想念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2013年12月19日,是罗家贵参加的第七次巡逻。沿着湄公河52902艇逆流而上,指挥室内,罗家贵不时拿起望远镜向两岸查看着。
“左边就是老挝,右边就是缅甸。别看这湄公河一路上风景不错,往往暗藏杀机。”罗家贵对记者说。
尽管从中老缅泰四国开始联合巡逻执法后,湄公河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在此区域同贩毒分子的较量从未停止,坚决打击金三角区域内的贩毒分子也成为这支新组建的水上支队的一个重要任务。
2013年3月初,有关部门根据情报获悉,一个跨国贩毒集团准备利用湄公河组织大宗毒品贩运活动。情报显示,当地时间3月19日早晨,这批毒品已经在缅甸境内梭累码头装运上“晨宇”号货船驶向湄公河下游,极有可能在当天下午两点左右经过老挝波乔省境内的孟莫码头。
“当时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和老挝军方协调启动联合巡逻执法合作机制,对‘晨宇’号进行拦截查缉。”罗家贵回忆说。
时针指向了当日下午两点,可“晨宇”号并未出现。3点、4点……可疑船只一直没有出现。就在罗家贵和战友们万分焦急时,前方传来信息,“晨宇”号因前船搁浅被迫停靠在距此约60公里的上游孟巴里奥水域。
湄公河流域贩毒集团关系复杂,情况瞬息万变,如果错失最佳抓捕时机,毒品很可能被转移。为防止出现突发状况,工作组决定派出巡逻人员沿河流逆行而上拦截目标,并做好登船检查准备。
就这样,罗家贵和战友们分乘4艘摩托艇沿河而上。在大浪中,摩托艇一点点艰难地向孟巴里奥水域靠近。两个小时后,罗家贵一行赶到孟巴里奥水域,在大大小小30余艘船只中,经仔细辨认,发现了“晨宇”号。
“当时浪比较大,我们靠了两次才靠近可疑船只。”罗家贵回忆说。登上船后,行动组迅速控制住犯罪嫌疑人,查获了大量毒品。
一晃,罗家贵到云南已经两年多了,他的家也从广西北海迁到了云南景洪。每次巡逻在湄公河上,看见来往的商船向他们鸣笛致敬时,他都会有一种自豪感。 “湄公河上跑船的,我基本上都认识,看到他们在河上安全航行,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值。” 53902艇操作手谭建华
作为53902艇的一名操作手,官兵们都说谭建华的身上有许多故事,是个传奇人物。与他的对话是在断断续续之间进行的,因为作为一名船艇的操作手,他的眼睛始终盯着河面。
对这条河,谭建华其实并不陌生。
谭建华老家在重庆万州,从小就在长江边看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小时候,他有一个梦想:自己开着船在江面上航行。初中毕业时,他如愿以偿地考进重庆河运学校,就读船舶驾驶专业。毕业后,他回到长江,成为一名船员。
上世纪90年代,谭建华开始“跑”湄公河,那时他只有21岁。从最普通的船员开始到2009年投资100万元和几个朋友合伙买船搞货运,他觉得在湄公河上有奔头。
“这条河最宽200米,最窄处不到20米。无论水位高低,船只航行都会面临很多麻烦。枯水期水位低,形成的浅滩多,船容易搁浅;雨季水位高,暗礁林立,船容易触礁。变幻莫测的地形,只能靠人脑去记忆、凭经验去操船,对操作手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比较高。”十几年的跑船经验,让谭建华很快成为这一行里的“高手”。
不过,2011年10月5日,湄公河上的枪声彻底改变了谭建华的人生道路。
“惨案发生后,航运停止了,当时我们也在想今后该怎么办,几个合伙人都说要再回长江上去。”可是谭建华喜欢湄公河,他相信总会有一天湄公河会恢复航运。
2011年11月,终于盼来了湄公河复航的消息,也就在此时,他听说水上支队要特招一些有经验的操作手。
“我当时就想报名,可同伴们都劝我说有危险,可我觉得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就这样,谭建华卖掉了自己的股份,从湄公河上开船的一名民船船长到被特招进警营,成为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的一名边防警察。
与湄公河上大多数船员不一样,谭建华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在湄公河航行,不像在海上有电子海图,哪里有暗礁,哪里有灯塔,都标得很清楚。由于多年来湄公河上没有一个科学的航行依据,经常会导致一些事故发生。
“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湄公河上的航行应该靠科学。”从1998年开始,谭建华着手研究湄公河的航道图。只要一到港口,他就和船员在一起探讨航道变迁情况,交流航行经验。他觉得,应该把在这条河上大大小小的事故地点、航道图、航标、水深、水流、礁石分布情况、上行航法、下行航法等总结出来。谭建华的做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他们给谭建华送来了电脑和摄像机。如今,当地海事部门用的有关湄公河的航道情况资料也是他编写的。
·中老缅泰第18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圆满完成
·[视频]第十七次湄公河巡逻执法返航
·[视频]中老缅泰继续在湄公河巡逻执法
·中老缅泰开展第十七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
·中老缅泰第十七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启动
·第十六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