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当年俗遭遇“霾伏”,今年烟花仍灿烂?

2014-01-23 14:57: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杭州1月22日专电(记者商意盈、陈晓波、周蕊)与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习俗一样,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春节的“传统项目”。然而,近年来,空气污染程度加剧,2013年更是爆发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眼下临近春节,关于烟花爆竹“禁”与“放”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与往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民众开始认同环保春节的理念。一些地方政府也适时出台了紧缩烟花爆竹燃放的新规。专家认为,传统习俗源于人们的需要,应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但对于传统习俗不能采取刚性管理,而应通过引导推动发展。

    各地:还能不能放烟花?

    “空气问题在我的建议里,排在第一位。”参加今年浙江两会的人大代表朱钟毅如是说。在各省市正在召开的地方两会中,空气污染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宁波市政协委员钱国英近年来一直关注空气污染,今年是她第四次提出禁止燃放烟花的建议。她同时提议,环保、城管、工商、文明办等政府部门应共同研究并出台系统的限放烟花爆竹的政策。

    河北省廊坊市禁止今年春节期间在市区设烟花爆竹临时销售点,只在市郊有几家固定销售门店。北京市则要求,春节期间如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红色预警,烟花爆竹零售网点要停止销售烟花爆竹,批发单位也要暂停配送。

    而杭州市区今年只允许在除夕、初一、初五和十五四天内燃放烟花爆竹。江苏省扬州市、张家港市则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武汉市今年除了下发禁令外,还加大巡查力度,鼓励市民举报。只要举报属实,每起给予最高2000元奖励。

    “空气质量”PK“过年气氛”

    过一个更加环保的春节,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但是若谈到限制烟花爆竹燃放,一些人便产生了复杂情绪。在他们看来,燃放烟花爆竹一直以来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春节如果不放烟花爆竹,便少了不少年味。还有一些人认为,烟花爆竹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随意变动,更不能破坏。

    然而,近年来,空气污染加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在过去一年中,自年初至年末,由北向南,雾霾波及整个中国。

    据了解,此前,北京市向市民发放了6万份调查问卷,有69.4%的市民赞成适度放开烟花爆竹燃放。当年,北京市烟花爆竹由“禁”改“限”,被认为是对民俗和民意的尊重。而在2013年年初,北京一家媒体通过在线调查发现,有67.05%的公众认为“空气质量”比“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气氛”更重要。

    记者在杭州随机采访了近30位市民,超过8成市民赞成在春节期间严控市区烟花爆竹燃放。杭州市民李大姐说:“春节就是图个喜庆。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也不仅仅只有放烟花爆竹。现在雾霾这么厉害,再不限制烟花爆竹,估计过年就得天天戴着口罩出门了。”

    目前,尽可能地减少烟花爆竹对空气造成污染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识。

    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主动选择,模仿爆竹声光电效果的电子鞭炮眼下成为市场的新宠。“淘宝指数”显示,“电子鞭炮”最近七天的搜索指数环比增长108.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1.9%;最近七天的成交指数环比增长84.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1.0%。

    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烟花爆竹“禁”与“放”的争议背后是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较量。相关专家认为,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与时俱进。

    “放鞭炮是传统民俗,图的是吉祥、喜庆和欢乐。”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说,“但眼下的环境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讲,为了更好的环境,应该少放甚至不放。”

    相较而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更赞同柔性的倡导。在他看来,传统习俗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一个人所必需的。

    “对于传统习俗采取刚性管理可能适得其反。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老百姓的需要,适应老百姓的需要,通过引导宣传和弹性管理推动社会的发展。”萧放说。

    烟花爆竹对PM2.5贡献有多大?

    监测数据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急剧增加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浓度,特别是对PM2.5浓度的增加有显著贡献。燃放点附近,PM2.5小时浓度瞬间急剧升高。鞭炮燃放导致PM2.5等主要污染物日均浓度升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春节期间的鞭炮燃放将导致PM2.5年均值浓度增加1—2微克/立方米。

    以2013年除夕夜间北京市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变化为例,北京国控监测点位PM2.5平均浓度为267微克/立方米,其中个别点位PM2.5小时浓度甚至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相比前一日平均浓度上升了约150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300微克/立方米,相比前一日浓度上升了约22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09微克/立方米,相比前一日浓度上升了约52微克/立方米。

    据估算,春节半个月时间内,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PM2.5的年均浓度增加1—2微克/立方米。为此,环保部明确要求:

    一是加强科普宣传。利用电视、报纸、微博等新闻媒介,进一步加大烟花爆竹燃放对安全和环境影响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公众自觉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数量。

    二是依靠科技改进烟花爆竹产品。要大力提倡和支持研发烟花爆竹替代品,如电子烟火、压缩空气型无炸药烟花爆竹等“绿色烟花”;要改变传统的烟花爆竹制作工艺,采用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研制轻污染甚至无污染的新型炸药来代替黑火药。

    三是限放禁放烟花爆竹。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特别是预测到春节期间有可能出现不利气象条件的情况下,要严格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减轻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记者顾瑞珍)据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禁”“限”之争加速环保理念普及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各大城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逐年上升。1988年春节后,反思之声渐为高涨。自1989年起,一些地方以法规形式颁布烟花爆竹管理办法,对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予以控制。

    北京市分别在1987年和1993年,开始实施了烟花爆竹安全的有关管理方针和禁令。此后,一场“禁放”潮波及全国,包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在内的282个城市颁布了类似法令,禁放烟花爆竹。

    但缺少爆竹声热闹的春节,却被不少百姓评论“缺少年味”。一时间“烟花解禁”的呼声越发高涨。

    2004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修改《禁放规定》的建议,为“禁”改“限”提供了制度性的思路。据有关统计,在爆竹声中度过2005年春节的“开禁”城市数目达106个。到2006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实行了“禁改限”。

    2013年,在持续而广泛的雾霾天气影响下,更多的人开始赞成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控制,人们心中的天平开始由“过年气氛”向“空气质量”倾斜。

    2013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也正式下发《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严禁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烟酒、花卉、食品等年货节礼。

    回顾监管政策由放任到禁止再到限制的近20年变迁,可以清晰看到传统民俗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与博弈。

    烟花是禁是限,仁智互见,难有定论。但不少专家认为“这不是件坏事”。在争论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百姓的民主意识、环保理念越来越强。不管是否禁放,这都是一种进步。

    (记者白丽萍)据新华社兰州1月22日电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