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志远
董桥的书,我看了不少,由衷地喜欢。我喜欢他那种古色古香的情调,喜欢他那引经据典博古隽永的韵味,尤其那些传统文人的圈子和故事,更引人入胜。《绝色》《清白家风》《旧日红》等一本本,流淌着诗般的语言,倾诉着一个个幽雅的掌故,让人无限向往,空发“为人不识董郎”之恨!我曾对朋友说,董桥不是一个简单的“美”和“雅”能说透的,董桥也不是印象中的前朝遗老,董桥是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不觉他明秀,不觉他伟岸,而是清灵脱俗,神采飘逸。
人说“秀才人情一本书”,对我而言,我欠情的时候多,因为一些新老朋友,总忘不了我这个书虫子。而我送书的时候却少,自己的书绝难送出手,我口味刁,别人的书,也不好选送,而送董桥的书,却是一送再送。记得去年6月初,因我刚读完董桥的《景泰蓝之夜》,觉得满堂生香,喜欢异常,就想着寄给我的一位大朋友解闷,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涉猎既繁且广,眼界颇高。书寄出后,内心惴惴,薄薄一本,又是别人的书,只恐朋友不喜欢。再说读书各有口味,一个苹果,我觉得甜,朋友或许嫌酸呢?之后也未见他对此书有只语片言的评论。我都要后悔送上这本书了。
去年7月初,朋友告诉我,他到吉隆坡出差,给我发了一张明信片,图案是举世闻名的双子塔,明信片上有他半夜三更写下的与书有关的小字,问我收到否。双子塔我在电影里见过,“与书有关的小字”我却不明就里了。
等了两个月,明信片姗姗来迟,吸引我的却不是那华美壮观的摩天大厦图片,而是朋友写的那密密麻麻的小字。巴掌大的纸片上,写了有400多字,且清晰可见,一气呵成,无一字涂改,这是朋友一贯的谨细。而让我吃惊的是朋友对董著的喜欢和品评。
我还自诩写过一些“书话”文章,但是读过朋友写在明信片上的话后,我直觉得惭愧。他对董桥作品的喜爱,对董文的感受,远远超过我一个资深董迷的情怀。全文录下,以飨读者:
“一册160页的董桥所著《景泰蓝之夜》,在过去一个多月里,随同我一起去过澳门、多伦多、温哥华,昨天又陪我一起来到吉隆坡。这本书是董先生以第一人称记录的其与诸多文人墨客在文化收藏方面的交往轶事。董先生的文字优雅,叙述的往事亲切,让这本蓝色封面的书,荡漾出丝丝温情。不知何故,此书在飞机机舱里阅读,仿佛平添了一些时空交错的感觉,读得有味道时,望一眼舷窗之外,好像苍穹中能反射回数十年的韵气。这书虽然跟我游走了上万公里,但在我眼前却刚刚翻过70多页。一页一页地读,一幅一幅地品,如此内容与装潢十分精到的好书,怎么忍心像读小说那样一目十行?如今,交通的发达,已经把这个世界变得很‘小’;那么,信息的发达,一定会把历史变得越来越‘近’。在变小的世界和变近的历史中纵横驰骋着,什么感觉,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感受。已溅上淡淡咖啡液的 《景泰蓝之夜》还会随我‘纵横’着,何时是个结?也许一个月,也许一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公安局经侦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