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理论频道> 党建政治

2013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

2014-01-14 14:23:3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红旗文稿 

    热点四:关于网络安全与网络治理

    2013年的网络世界极不平静。从国际看,美国“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在世界范围引发轩然大波。从国内看,互联网已成为最大的公共舆论空间,成为今天中国面对的一个“最大变量”。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政府主动“亮剑”加强治理,依法打击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刑拘“秦火火”等大V,出台“转发500次以上入罪”等司法解释,使网络空间逐步重新清朗起来。这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也引发思想理论界对网络安全、网络治理以及网络反腐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一是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美国“棱镜门”事件引发思想理论界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棱镜门”事件彻底掀开了美国一直宣扬的“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的虚伪面纱,网络安全威胁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有学者认为,美国一边高呼取消网络管制、力倡“信息自由流动”,一边暗中监听监看公民隐私;一边以受害者的姿态非难别国发起网络战,一边又组织跨国网络攻击的做法,不仅十分虚伪,而且居心叵测。这正暴露了美国长期奉行的所谓“双重标准”。有学者指出,这其实就是美国价值观的体现:只要有利可图,只要能掌控全世界,就敢撒弥天大谎,就敢践踏一切人类良知、道德和法律。面对网络安全威胁,学者们认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必要途径。对我国来说,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最关键的是要有“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有“兴利除弊”的媒介素养,有“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

    二是关于加强网络治理。学者们认为,网络谣言侵蚀着社会诚信,瓦解着社会道德基础,危害极大。打击网络大谣,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有学者认为,网络可以降低发言的“门槛”,但不是“法外之地”。只有遵守文明上网“七条底线”等基本规则,网络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提倡言论自由,但言论自由不代表言论可以无底线、无操守、无良知,批评不代表可以肆意攻击、恶意丑化、随意歪曲。意见领袖作为网络上有影响的人物,尤其要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好榜样。有学者反映,极少数心理阴暗的人利用网络造谣传谣,其目的是反党、反社会主义、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有的已为西方反华势力所利用,或者和西方反华势力沆瀣一气。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学者们认为,必须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多渠道加强创新网络管理。有学者建议,政府应善于倾听“网络民声”,把网络作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及时掌握最新舆情,积极回应网上议论。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一些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网上形成热点。面对网上热点,相关部门决不能失语或妄语,而应及时有效应对。一些学者认为,加强相关立法建设是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犯罪事件的根本保障。还有学者指出,治理网络谣言,除了通过立法、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外,更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正能量”。

    三是关于网络反腐。2013年以来,上海高院5名官员集体嫖娼等事件延续着舆论对网络反腐的关注。网络反腐也日益成为思想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学者们在积极评价网络反腐正能量的同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问题和隐患。有学者反映,在网络反腐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约束,虚假举报、不实举报频现,“反腐”误伤他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些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了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公众的“猎奇心理”、“猛料思维”,一些假反腐之名的艳照和视频在网上大肆传播,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同时也挑战着法律底线。有学者指出,网络反腐能带来一时之快,却不是防治腐败的根本武器;网络给反腐带来了有益补充,反腐却不能止于网络。那么,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反腐?如何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反腐的正能量?学者们指出,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与传统防腐反腐手段互动,形成合力倒逼官员清廉从政的机制,才能发挥出其最大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反腐正能量。

    热点五:关于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思想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习讨论。

    学者们高度评价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同心同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学者们认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党的领导干部抓起。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增强他们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帮助他们澄清模糊认识;二要培养他们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引导他们在大是大非或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带头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三要严肃党的纪律,对那些看到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错误言论无动于衷的干部追究责任,对那些本身就是某些错误言论或思潮的代言人的领导干部严加处理。

    学者们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重在切实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错误思想或思潮的鼓吹者就是利用社会问题和矛盾,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散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解决好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关注民生,从而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民心基础。

    学者们强调,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我们忽视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未来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将青黄不接。

    热点六: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思想理论界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全会召开以来,对全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解读,迅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学者们高度肯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普遍认为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高度自觉。学者们认为,全会通过的《决定》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蓝图,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汇集了全面部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

    二是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者们认为,这是《决定》的总纲提领。不少学者强调,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把握这一总目标的内在逻辑和科学含义,历史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中“国家治理”的概念:一要历史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的“治理”概念,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皇权统治者的“治国理政”,也不同于西方政治和管理理论中倾向于向政府分权、实现社会多中心治理和社会自治的“治理”概念,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既定方向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语境中,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国理政。二要全面地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上进行。三要准确地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优化和创新国家治理的主体格局、体制机制和流程环节,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把我国的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内含的巨大能量和活力充分释放出来,最终实现我国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内含的价值规范和主张要求。

    学者们强调,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的含义,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简单片面地按照西方“治理”概念的含义解释,又不能简单认为“治理”的概念只是西方政治理论和管理理论的专利。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内容之一,其根本理论逻辑出自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其历史逻辑出自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其实践逻辑出自中国改革开放和问题解决的实践进程。

    三是关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学者们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彻底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和政府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的必然要求。要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要用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去抑制国家调节失灵,又要用国家调节的优良功能来纠正市场调节失灵,从而形成高效市场即强市场和高效政府即强政府的“双高”或“双强”格局。

    但是,有些学者在解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时,仅仅将政府的作用局限于“服务”上面,这与西方政府的“守夜人”理论如出一辙;也有一些学者片面强调市场,忽视政府的作用,企图将我国的改革引入新自由主义的邪路。对此,一些学者明确回应,要注意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决定作用论”与中外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决定作用论”的界限,划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界限,自觉抵制西方自由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侵蚀。

    四是关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者们认为,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也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回答了一些人的公有制经济退出竞争领域的主张。有的学者认为,这一表述第一次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表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们建议,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要求,“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全面准确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对各种曲解三中全会精神、宣扬错误观点的言论思潮,要加强监控,及时制止和批驳,不能放任自流。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21世纪的重大思想理论建设工程
·刘云山: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思想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