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卫东:1972年生,1989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合肥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副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安徽省公安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他经常随警作战,拍摄和采写了大量现场感强、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新闻图片和稿件,有100多幅(篇)摄影作品和新闻稿件获得全国综治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法制新闻奖、安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
音卫东从警察成为摄影家纯属偶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摄影家最初的“作品”竟是一幅幅被公安机关收容审查对象的存档照片。那会儿,他刚从警校毕业,很想当刑警,可被分配在收容审查所当管教。上级要建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库,所里的头儿就对他说,你年轻,照相这事你办。从此,音卫东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3年间,音卫东冲印出20000多张犯罪嫌疑人照片,整理上报了10000多份犯罪嫌疑人指纹信息档案。就是这些毫无艺术可言的片子给了他最初的人文色彩。
1993年底,各单位纷纷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活动。由于摄影水平在市局内已小有名气,音卫东被抽到市局政治部帮助筹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摄影、书画展。1994年,音卫东被调至合肥市公安局政治部专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音卫东的新闻摄影生涯正式开始了。
闪烁的警灯,长啸的警笛,飞驰的警车……在音卫东近20年的公安新闻摄影生涯中,几乎天天与它们为伍,随时随地赶赴一个又一个突发事件现场。多年的摄影生涯中,音卫东拍到了警察出警时的英姿,破案时的泪水与欢笑,面对不良执法环境时的无奈……同时也拍到了火魔之肆虐、水患之无情、地震之惨烈,受害者企求的目光,杀人狂魔的凶残面目,爆炸发生时人们的惊恐万状……
音卫东说,1999年1月29日晚,发生在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非法爆竹生产作坊的爆炸案,他现在还忘不了。闭上眼睛,就是那片坍塌的废墟和那些死伤的生命,其中一个女人就死在他眼前,他是眼睁睁地看着她被第三次爆炸炸死的,女人离他只有两米,他本人也被爆炸的冲击波掀翻在地,同行的民警数人受伤。他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
对普通百姓生命的关注,一直贯穿在音卫东的摄影过程中。早在15年前,他的镜头就瞄准了安康医院里的病人。安康医院收治的都是些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是许多人眼里的疯子。但在音卫东眼里,他们是社会的弱者,是该同情和帮助的另一类病人。于是,他拍下了医生给病人打吊针的过程;拍下了病人们吃饭和做游戏;也拍下了病人们对家人的思念。有个病人让他给自己拍张照片捎回家,让他转告家人,他在医院挺好的。
这些年,音卫东还将他镜头里的人文精神聚焦在死刑犯身上。从2004年8月开始,他计划拍摄10个死刑犯的最后五小时。目前,他已经拍摄了8个。他说,从死刑命令下达到执行有5个小时,5个小时后,这个死刑犯的生命就终结了。他拍摄这个主题,是要通过挖掘死刑犯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的所思所想所恋,给活着的人以警示。人犯了重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时只要你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也会把最后想说的话告诉你。音卫东给我讲了他拍摄死刑犯黄镇的最后5小时的感触。
黄镇30岁,合肥市的一名出租车驾驶员,喜好赌博。2004年8月,本来和妻子说好要给妻子几千元钱,可钱被他输掉了。第二天,妻子要带钱回娘家,可黄镇没钱给妻子了。当天晚上,他就想杀了妻子了事。他用刀捅妻子时,妻子大叫,惊醒了熟睡的女儿,黄镇又一刀杀了女儿。于是,黄镇被判死刑。2005年1月25日,黄镇被执行死刑。
音卫东问黄镇,为什么杀了妻子还要杀女儿?黄镇说,他和妻子都会死去,孩子怎么办?不如杀了。黄镇还告诉音卫东,他不是一刀就把妻子杀死的,妻子醒了后,就那么盯着他,妻子对他说,我嫁到黄家就是你黄家的人,生是,死也是,你为什么要杀我?听了妻子的话,他后悔了,打了110。音卫东说,黄镇的话让他想了很多,对待罪犯,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情感,比一味地宣传他们的罪恶和描述犯罪手段更有教育意义、也更具震撼力。
那天,音卫东的镜头记录了黄镇的最后时刻:黄镇在死刑通知书上捺手印;管教民警与黄镇的最后谈话;黄镇的最后午餐;黄镇与同监室的狱友告别;黄镇被押往刑场。音卫东在黄镇走向死亡的照片下写道: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直至死亡。我相信,黄镇拖着重镣走向死亡的背影会给所有的生者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冲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摄影传播研究所所长殷强博士如此评价音卫东的作品:作品既有刀光剑影的警匪拼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其中不乏惊险的瞬间,同时也有和风细雨般的抒情小诗,可谓侠骨柔情兼备。(记者 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