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地处梵净山下,由于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因素,“留守群体”镇守“后方”现象愈加突出。全镇7个行政村共有18098人,其中留守妇女583人、留守儿童1948人、空巢老人249人。
近年来,太平镇把留守群体教育服务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留守群体管理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有益探索,精心打造“爱心家园”。
政府主导为留守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太平镇将留守群体问题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探索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村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定向帮带”的“六位一体”留守群体服务机制。”太平镇党委书记吴华文告诉记者。
党政统筹,就是把留守群体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任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留守群体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三年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
部门联动,就是开展“关爱留守群体”主题活动,并纳入镇绩效考核。
村校为主,推行代理监护人制度、代表代理家长制度。在村级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既是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监护人,又是留守儿童的代表家长。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校长及班主任指定为儿童代理家长和“爱心父母”。
家庭尽责,就是组织家长参加培训,签订家长、监护人、代理家长三方协议书,增强家长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社会参与,就是通过广泛宣传,每年都要召开“留守群体爱心结亲”活动,鼓励各界爱心人士与老人和儿童结亲交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关爱留守群体工作中来。
定向帮带,就是建立留守群体“1+1”、“1+X”结对帮扶制度,结合镇干部驻村工作制度,170名镇村干部开展认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与留守妇女结亲活动,结成帮带对子215对,规定干部必须每周上门访留守对象,切实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去年来累计定向扶助留守群体2115人,投入帮带资金50.1万元。
整合社会资源 爱心平台为关爱保驾护航
为实现有效服务,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太平镇在镇综治办设立了“留守群体服务管理中心”,融合镇直单位工作优势,明确职能职责。在各村干群连心室设立了留守群体服务管理工作站。
设立了“留守群体爱心基金”,每年采取财政投入、各界支助方式筹措爱心服务资金,2012年来爱心基金使用10万元以上。
推进留守群体动态管理模式,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分类登记建档,将个人信息进行数据库录入,随时掌握其生活生产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分类帮扶,增强了服务管理的针对性。
同时利用春节、农忙等返乡季节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形象教育、诚信教育和勤劳致富教育,每年开展法律进村、进企业、进景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了农村留守群体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了其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
扎实工作做留守群体的亲人为留守群体服务
太平镇在留守群体服务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探索,逐步完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做留守群体的亲人,使留守群体管理服务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开展了“护苗行动”助学、留守儿童免费义诊和心理咨询、教职工一对一帮扶、社会热心人士与贫困留守儿童结队帮扶活动等。
在留守妇女工作方面,以“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四大行动”(即爱心行动、文明行动、帮扶行动、联建行动)为抓手,通过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创业技能、法律咨询、扶持救助、身心健康活动。通过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织等形式,使留守妇女成就了干事创业的梦想。
2012年以来,累计协调市、县“巾帼示范村”项目、“妇惠家合”等项目资金107万元,使58名留守妇女摆脱了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养殖、种植、农家乐等项目。
留守老人方面,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安度晚年的温馨环境。党委、政府在做好低保、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给留守老人全面保障。通过逢年过节党政领导到敬老院、进村入户慰问留守老人、老年协会开展老年活动、“小戏小品进村”、远程教育站点集中播放电影、宣传政策等形式,切实丰富了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
同时太平镇还结合高速公路过境和梵净山旅游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镇创业就业,降低了留守妇女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