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讲师团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浦江县人民法院院长黄忆江走访企业。
村民向金华法官咨询法律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两级法院在立足审判的基础之上,密切关注社会司法需求,着力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2013年金华两级法院提出“三进三促”主题实践活动,即法律进园区促发展,法律进社区促和谐,法律进校区促成长,继续深化能动司法,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向社会传递司法的正能量,力争为推进金华现代化都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婺城:精品讲师团传播法律树公信
心系百姓 法律讲师团应运而生
“讲师团要成为法院的公告书,公告的是法院的公正公平,收获的是百姓信任;讲师团要成为法律的宣传队,宣传的是法律知识,收获的是平安日子;讲师团要成为道德的播种机,播种的是道德种子,收获的是和谐未来。”2013年3月27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召开大会正式成立法律讲师团,院长张永伟在讲师团成立大会上说。
法律讲师团由院长任组长,挑选出各庭室共12名骨干法官担任讲师,并精心制定相关实施意见,基本方向是送法进园区、社区、校区等。“一方面可以此作为联系群众的窗口,充分运用司法手段致力服务园区企业发展,助力社区和谐稳定及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讲师团也是干警培养的平台,通过各类活动,增强干警特别是青年干警的业务素质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快干警成长。”张永伟说。将辖区各乡镇街道分成区块,由讲师团各成员分别负责。通过走访联系,与负责区块建立对接,方便分区开展活动,分块提供服务。目前辖区27个乡镇街道已经全部建立对接。主动联系基层组织,提供指导帮助,推动建立更多纠纷调解组织。截至去年10月,共新增长山乡、琅琊镇、白龙桥镇、罗埠镇、汤溪镇、蒋堂镇6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培训基层调解人员1500余人次。同时,主动对接学校法制教育,讲师团先后走访了多家中小学校,就开办法制教育课、合办法制教育展板等工作达成初步意见,并协助开设网站的学校创办了网上法制宣传栏,及时通过网络宣传最新法律知识。
广获好评 讲师团践行为民宗旨
“太感谢你们了,法院这么关心我们老百姓。”婺城区沙畈乡半溪村的老党员刘根清对讲师团有着切身体会。
讲师团时常走访基层,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当得知刘根清的家庭情况时,悄悄送去慰问金。这位78岁高龄的老人,身患多种疾病,唯一的儿子又是残疾人,家里揭不开锅。此后刘根清就成为讲师团入户走访关心的主要对象。
不仅如此,讲师团在普法宣传上更为用心。讲师团曾专程到婺城区竹马乡古塘里村被告人家中,上门开庭审理被告人倪东冬危险驾驶罪一案,并当庭宣判。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向群众宣传醉驾的危害,另一方面便于受伤的被告人受审,虽然场所简陋,但是庭审程序严格有序、有条不紊,法官严肃认真、思路清晰,惩罚与教育式的审理和判决起到了良好的法律宣传效果。
“第一次现场旁听庭审,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到的,今天学到了不少东西,真受用!”旁听群众好评如潮,对酒后驾驶害人害己的后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被告人倪东冬也当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深刻认识到了酒驾的危害性,对法院的判决心服口服,并表示今后一定严格要求自己,也要劝解他人,不再酒后驾车。
为加强驾驶员的交通事故赔偿法律意识,讲师团成员还专程到金华市公交集团开展相关法律知识讲座活动。公交集团及下属公司1000余名驾驶员、安全员及管理人员参加讲座。讲座主要针对公交集团事故较多、驾驶员对赔偿业务不熟悉、专业事故处理人员不足的情况,通过典型案例,对人身伤亡事故赔付中赔偿项目、赔偿标准、赔偿责任主体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受到公交集团的欢迎。公交集团领导表示通过讲座,使公司员工在具体判断第三方损失的合理性、合法性等方面有很大提升,更有利于开展工作,希望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讲师团还致力提高未成年人的遵纪守法意识,多次到金华市技师学院和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为4000余名师生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法律知识讲座,对未成年人常见犯罪类型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成年人犯罪自我防范措施做了详细讲解。广大学生对讲师团的到来十分欢迎,还表示希望下一步讲师团能够单独辅导违纪生,以增强其法律意识,避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再接再厉 讲师团铸就司法公信
截至去年10月,讲师团通过与相关经济园区、村社区、学校开展对接,开展法制宣传、咨询服务、司法帮扶、法制教育等活动约40余次,受众20000多人次,深受好评。多家新闻媒体对此广为报道,大幅提升了司法公信,树立了婺城法院的正面形象。
各分管领导带头到各经济园区、商会、企业、协会等走访调研,宣传与园区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政策,提升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同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司法需求,针对问题提出司法建议,开展法律服务。截至去年10月,共开展走访调研活动6次,走访企业31家,开展法律知识讲座5次、专题座谈会2次,梳理出企业发展问题20余条,并发送针对性司法建议4条。
通过深入社区走村入户,化解基层矛盾。针对走访发现的困难农户,开展结对帮扶,通过送慰问金、提供司法帮助等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强化与各乡镇街道基层调解组织的对接,开展人民调解和司法确认工作,现场调处纠纷,就地化解矛盾。截至去年10月,该院共开展法制讲座15次、法律咨询14次,帮扶困难家庭9户。通过深入校区帮教宣传,助力校园成长。去年1至10月,共走访学校7所,开展法律讲座7次,受教学生8000余人,开展针对学生的“法院开放日”3次,学生200余人。
同时,婺城法院讲师团与市文化局、区妇联、区民政局、区劳动监察大队、交警队、公安派出所、各社区、乡镇街道(包括妇联)等单位建立诉调对接机制,特别是牵头与妇联、民政、司法局共同成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和全区各社区、乡镇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将所有婚姻纠纷立案前事先交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加强指导,深入开展司法确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去年,该院共深入社区、村区开展法律讲座10余次,法律咨询5次,培训基层干部、人民调解员1000余人次。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处婚姻家庭纠纷近200件,调解成功率约45%。
“虽然说万事开头难,但我觉得坚持更重要,我们要持之以恒,讲师团活动要有指标,每位成员至少一年两次,不能虎头蛇尾。”张永伟说。
浦江:送法进企业 帮扶促发展
民营企业是推动浦江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多家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生产发展停顿等问题,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法院充分运用司法手段雪中送炭帮扶企业,积极服务开发区和各乡镇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加大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法律问题,可以向法院反映,法院将尽可能帮助解答。”2013年3月,该院领导小组走访浦江伯虎链条有限公司时,院长黄忆江对公司董事长郑小根说。
挂锁行业是浦江的主要产业之一,伯虎链条是其中数一数二的企业,因此,伯虎链条被列为“法律进园区”活动的第一站企业。
走访中,该院领导小组充分了解了企业经营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目标,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遭遇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和风险提示。
为使送法进企业活动得到有效落实,法院整合专业的法律人才资源,各庭室确定了1名干警为联系人,加强与浦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各乡镇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对接,配备专门服务团队。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法院充分发挥能动司法,通过司法建议、发放宣传册、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妥善帮扶企业,提高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2013年,浦江法院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涉企稳定分析12次,参加县政府组织的困难企业协调会17次,妥善处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风险与困难,促进了浦江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
武义:“法治大篷车” 服务群众零距离
针对农民法律知识匮乏的情况,武义县人民法院特别选取农贸市场、中心广场等群众密集区摆摊设点,进行法律法规宣传、现场纠纷调解等各类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大篷车”活动。
“法治大篷车”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结合离婚、赡养费、抚养费、民间借贷、损害赔偿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讲座、居民法治论坛,举办法制宣传专栏,同时以诉讼知识图片展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武义法院还选派了1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深入重点社区、村担任“两富指导员”开展“五访五问”活动,定期走访联络,了解司法需求,听取意见,改进工作,服务社区发展。同时,还与社区开展“法官进社区联建点”活动。组建了66名干警参与进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与43个社区(村)进行了结对共建。选取村、社区作为联建点,利用社区平台,建立协助法院审执和信访处理工作的社情民意代表人名录,主动听取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期待。定期选派法官与联系点村干部或者村民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乡镇、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发挥法院服务民生的职能作用。
截至目前,“法治大篷车”已开展服务20余次,累计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解答群众提问500余条,解决问题10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记者 余建华 通讯员 朱召杰 吴宇丛 许 聪 张君妃)
·浙江高院发布国际贸易投资领域十大典型案件
·浙江:内蒙古司法鉴定跨越2千里与杭州联姻
·浙江义乌:多部门联动 帮农民工讨薪497万
·浙江:量化阳光司法指数 倒逼法院各项工作
·浙江社区矫正9年改造12.8万人
·浙江社区矫正工作依法推进科学规范
·浙江社区矫正工作依法推进科学规范
·浙江:判决生效7日内不上网须说明理由
·浙江正风肃纪得民心 查处违反八项规定948起
·浙江公共法律服务:法律阳光洒城乡
·浙江九年接收改造社区矫正人员17.4万人
·浙江绍兴:为助推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