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以民为本的平安建设没有终点

 导读执法规范化建设踩实法治足迹

 导读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路上扎实前行

 导读从严治警 打造人民满意的公安队伍

静心思索,究竟何谓“平安”?

平安,可以是最微观、最朴素的愿望。对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农民工而言,平安是家乡儿女千里之外的牵挂;对朝九晚五的城市白领来说,平安是回到家与亲人共进晚餐的温馨。

平安,又可以是最宏伟、最壮丽的画卷。对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就无从谈起,改革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平安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本前提,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平安梦是重要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的话语字字铿锵。

2013年,“平安建设”持续发力。这一年,全国公安机关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和期望,凝心聚力、合力攻坚,从理念到行动全面深化平安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重大职责使命。”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语重心长。在“民意主导警务”理念指引下,200万名公安民警唱好“民生戏”、打好“群众牌”,使平安建设以浩荡之势,渗透到大江南北,知晓于千家万户,跃上一个新台阶。

 

2013年11月30日,四川、福建,山东、云南等10省区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对“5.05”和“8.30”拐卖婴儿专案同步集中收网,解救出被拐婴儿。(左图)

2013年1月8日,河南汤阴警方对网吧进行检查,提醒网民注意网络信息保护。(右上)

2013年1月17日,四川叙永警方在开展“打盗抢保民安”集中清查行动中查获管制刀具。(右下)

大事记

◆2013年1月17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打盗抢保民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以“两抢一盗”为主的多发性侵财犯罪。

◆2013年4月,在公安部统一部署指挥下,北京、河北、山西等20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开展集中行动,严厉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

◆2013年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安机关迅速部署排查环境污染犯罪,侦破并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件,保持了对环境污染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

◆2013年9月24日,公安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定期开展隐患摸底排查,全面落实日常管理制度。

◆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对有关办案程序、法律适用等作出明确规定。

 顺民需·谋平安

建设怎样的“大平安”体系?倾听群众需求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群众始终是打造平安中国不变的底色。顺应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这是打造平安中国的根本价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人民群众更广泛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平安建设正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步深化——从犯罪少、治安好的“小平安”建设拓展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平安”体系,从过去的注重治安安全拓展到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安全,从打击、防范、管控拓展到现在的服务、管理、建设。

如今的平安,不仅包括交通安全上的出入平安,还包括食品药品的入口安心——为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打击利用互联网非法经营药品、制售假药犯罪的“云端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并会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加强联控联查、源头治理,侦破了一批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食品药品安全案件,捣毁了一批“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黑市场”。在“云端行动”中,打掉犯罪团伙4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300余名,涉案价值22亿余元。在贯穿全年的“打假行动”中,集中突破假食品、假药品案件2.4万余起以及假农资案件1069起,查缴自来水“注射液”、淀粉“抗生素”、厨余垃圾“食用油”、菌落超标“卫生巾”等假冒伪劣商品9000余万吨,以实际行动和战果回应人民期待。

如今的平安,不仅包括日常工作中的生产安全,还包括周边环境的绿色安宁——公安机关迅速部署排查环境污染犯罪,发动群众积极举报,以公安部名义挂牌督办19起重点环境污染案件,并派出5个督导组,先后10余次赴河北、云南、辽宁、山东、河南、广西等地现场督办群众反响强烈的重点案件,保持了对环境污染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查环境污染刑事案件700余起,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200余名。

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切、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是全国公安机关始终如一的导向。从集中开展夏秋社会治安整治,到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从各地积极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013年,在全国公安机关的辛勤努力下,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上升,社会平安稳定总体状况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重民意·验平安

平安建设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无论社会如何变革,民意始终是平安建设的风向标。尊重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评判,这是检验平安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百姓的安全感,无疑是平安中国的“试金石”。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完善以群众评价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切实加大群众意见在创建考核中的权重,推动平安建设由“围着指标排名转”向“围绕群众意愿干”转变,从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努力建设群众追求、认可、满意的平安。

岁末年初往往是盗抢犯罪的高发期,为了更好地保障民生、切实保护群众切身利益,2013年春节前夕,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两个月的 “打盗抢保民安”专项行动,集中力量严厉打击涉枪、涉爆、命案等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严重暴力犯罪和以“两抢一盗”为主的多发性侵财犯罪。专项行动时间仅过半,就已一举摧毁犯罪团伙270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7万余名,破获案件6.2万余起,缴获赃款赃物1.3亿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针对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网络谣言成为一种社会公害的情况,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公安机关根据人民群众积极举报的线索进行深入调查,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成功摧毁多个利用网络非法经营的公关公司和犯罪网络,秦志晖、杨秀宇、周禄宝、傅学胜、仲伟、董如彬、格祺伟等一批大肆在网络上造谣传谣、实施敲诈勒索的 “网络大谣”也先后落网,整治了网络乱象,维护了网络公共秩序,保护了公民的切身利益,回应了群众关切。

在依法打击犯罪的同时,公安机关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期待。

公安机关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中发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尤其是办户口难、办证难问题比较突出。对此,在2013年11月5日召开的全国治安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公安部主动查找问题,并作出承诺:“可以不开证明的不要让群众开证明,可以一趟解决问题的不要让群众跑两趟,可以不回原籍办理手续的不要让群众来回往返。”文件一出,引发诸多百姓拍手叫好;

公安部还研究出台了 《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出入境服务水平的意见》和多项便民利民措施,制定了简化新车注册登记手续、推进机动车异地检验等惠民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网友表示:“便民利民措施贴心及时,给公安机关点个赞!”

聚民力·筑平安

如何建设更加平安的中国?群众参与是根本

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民力始终是打造平安中国基本的依托。依靠人民群众惩治犯罪,这是打造平安中国的根本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是成就“大平安”格局的不二法门。全国公安机关围绕群众需求来确定目标,按照群众期待来谋划措施,做到哪种犯罪突出就重拳打击哪种犯罪,哪些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哪些问题,不断提高平安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开展夏秋社会治安整治的建议权、参与权、评判权交给群众。”2013年7月25日,在公安部指挥下,一场全国公安机关全力参与的夏秋社会治安整治 “战役”全面打响。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公安部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把群众呼声作为“行动指南”。各地积极采取入户走访、发放问卷、警民恳谈、设立举报电话信箱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一场旨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坚决整治安全隐患的夏秋社会治安整治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行动将群众的意见放在心中、抓在手上,对影响群众安全感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陕西“秦安”行动、安徽“雷霆”行动、湖北“飓风”行动……因地制宜、发动群众,不但让基层集中精力解决好当地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让广大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打击整治工作带来的安全和放心。

据统计,2013年1月至10月,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1.7%,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0.7%。全国持枪、爆炸犯罪案件在过去10多年连续大幅下降的基础上,2013年又分别下降44.9%、36.2%。令人欣慰的数据背后,还有老百姓的切身感受:“街面上警察身影多了,违法犯罪行为少了,出门在外更放心更舒心了!”

众志成城。平安之网,就是如此不断向前端延伸、向基层延伸,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

继承着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甚至唱起了主角。“志愿者服务队”、“社区青年汇”、“社区邻里协调会”……在全国各地,一个个奔波在社区中的红袖章,一支支协助公安机关的群众力量,活跃在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中,绘就了平安建设中的和谐画卷。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以民为本的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人人共享的平安建设成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平安中国建设,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都是新的收获。

平安,是最微观、最朴素的愿望。

平安,又是最宏伟、最壮丽的画卷。

民意是平安建设的风向标。尊重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评判,这是检验平安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民力是平安建设的依托。依靠人民群众惩治犯罪,这是打造平安中国的根本力量。

2013年,“平安建设”持续发力。这一年,全国公安机关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和期望,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在“民意主导警务”理念指引下,200万名公安民警唱好“民生戏”、打好“群众牌”。“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以民为本的平安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