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山西忻州代县化解村矿矛盾新机制探访纪略

2014-01-07 11:44: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西法制报 

    2014年元旦,对于忻州市代县新高乡新高村的100多户人家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领到了由当地泰丰矿业有限公司结对帮扶新建住宅楼的钥匙。想到马上就要告别年久失修的土坯房,住进宽敞明亮的单元房,幸福感油然而生。“自打县里搞起了‘村企结对’工程,咱们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变化大得很。泰丰矿业在县里的号召下先后给我们建起了100亩的葡萄园,50亩的蔬菜大棚,1个大型农机站,还盖起了连片的现代化住宅小区,我们现在生活有保障,居住条件大变样。”从始至终参与了帮扶工作的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华东说道。

    “县里这次安排企业帮扶,不单单是‘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泰丰矿业与乡镇干部一户一户摸底,力争每家都能安排一名剩余劳动力到企业上班,这样村民增加了收入,村里减少了不安定因素,企业也扩大了生产规模,一举三得!”毕业后返回家乡担任村主任助理三年多的大学生村官张晓庆对“村企结对”的认识显然更深刻。

    “在代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村矿矛盾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管理课题。一直以来该类矛盾纠纷的处理都由所在村自行协调解决,结果导致许多村干部私下交易,暗箱操作,村民一方面没有得到合理补偿,一方面也因此错过了与企业共享发展红利的契机。久而久之,村民与企业的矛盾越来越深,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越来越差,最终受影响的是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找到村矿矛盾的源头坚持标本兼治,对这点代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贾明亮很清醒。

    去年以来,代县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村矿矛盾凸显的现实课题,下大力气通过多种方式破题。他们一方面动员铁矿企业为所在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从环境绿化到饮水安全,从文化建设到安居工程,全面提升村矿企业与所在村的融合度;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投身转型发展的行列,推行“一个企业联系一个可持续项目,一个企业带动一片就业人口”的举措,让企业成为富民强村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全县已有8个铁矿企业投资46亿元打造8个转型项目,未来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说服村民改变旧观念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

    在代县,聂营镇属于铁矿企业分布较多的乡镇,妥善解决好村矿矛盾问题一直都是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谈起自己所在的黑山庄下街村这几年与铁矿企业经历的由抵触到合作再到和谐共处的过程,该村党支部书记陈计平直言:“党委政府着眼长远,从百姓的切实利益入手,让大伙心通气顺。”

    记得当初,面对村里铁矿企业占地较多,农民耕地减少,收入下滑的现实状况,许多村民将怨气全部集中在了铁矿企业身上。“占我们的地,又不给我们解决就业,这以后的日子没法过了!”大伙认为用岗位换地皮天经地义。“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闲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滋生各种治安问题。”不能合理安置本村村民,让村干部肩上的管理压力随之大增。

    见此,代县县委政法委牵头安排工作组进入下街村边调研边破题,他们首先选择在该辖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有企业——山西龙华矿业有限公司展开沟通协调工作。“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激发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个点上,除了充分肯定其为县域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之外,努力劝说其尽可能消化所在村的剩余劳动力,把企业长远发展的隐患降到最低,把周边村民的抱怨降到最低,使自己成为一家有担当、有口碑、有良心的企业。”全程参与龙华矿业谈判工作的代县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刘文龙如是说。

    终于,推心置腹的交谈让龙华矿业答应了为村民提供足额就业岗位的要求。很快,下街村40余名青壮剩余劳动力经过培训全部上岗。“原来出现这种情况,咱们的普遍做法是拿钱了事,且谁闹得最凶,谁拿的钱最多,日子一长,村民被‘惯坏’了,企业被要‘皮’了,社会风气被弄臭了。现如今,咱们是先说村里的和谐发展,再说村民的长远生计,这样既调动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也为村民找到一条良性致富的路子。”对待村矿矛盾前后不同的工作思路在贾明亮看来效果明显。现今,包括下街村在内的周边10余个行政村近200余名剩余劳动力分布在龙华矿业、富祥二矿、厚旺一矿、厚旺二矿等十余家铁矿企业中,他们已变成稳定铁矿山村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力量。

    引导企业及早转型动员村企结对帮扶

    “有了裂纹要及时修补,没有纰漏要未雨绸缪”是代县化解村矿矛盾一直遵循的工作方法。为此该县响亮提出“驻地企业反哺民生”的口号,动员和引导铁矿企业参与社会管理,从每吨铁精粉销售中提取一元钱建立了社会管理项目资金,使得每年用于社会管理工作的资金达到了500万元,为化解村矿矛盾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与此同时,该县还把一些发展势头强劲的铁矿企业引入新农村建设中,让其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中收获社会责任,让农民在享受扶持中减少心理落差,回归理性思维。代县金九州农产品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当地泰丰矿业注资兴建的大型农产品龙头企业,就在扎根农村、服务百姓中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走进该企业的生产车间,尽管由于隆冬时分水果玉米加工应季暂时停产,但据该公司总经理陈文清介绍,每年夏秋繁忙季节来临后,企业所有现代化生产线会全部启动,周边有近500余名村民会加入到工人的序列里,全县5个乡镇1500余户农民则会成为水果玉米的提供商,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会引领农民“有序种植、持续增收”。

    “铁矿业作为资源性依赖产业,其可观的利润短期内可能会掩盖许多深层次矛盾,但终归会面临市场的考验、发展的瓶颈,到时村矿矛盾的对立面会更强,解决难度会更大。我们之所以要‘逼’着企业转型,目的就是让他们尽早消除隐患,尽早接地气,尽早步入村企和谐共处的良性循环轨道。”贾明亮书记对记者说道。

    代县县委书记霍富荣告诉记者,贯彻落实“枫桥经验”在代县就是矢志不移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解决村矿矛盾的新路。具体说是指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利益诉求的问题必须用互利双赢的办法来解决;共享的问题必须用共建的办法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矛盾纠纷无论发端在哪里,最终都能消除在萌芽,消散于基层。(杨 锐 邸旭明)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