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文化频道> 文化随笔

凌晨里的回忆

2014-01-03 16:05: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聂虹影

“城市这个名字其实是空的,它一定要由建筑、人、传奇构成。一个不会制造传奇的城市,再大也只算是城市,不能称为都会。这就是上海的魅力。”

——程乃珊

加班到凌晨,准备浏览一下新闻就关闭电脑休息,一条信息跳了出来,报道了你化蝶仙逝的消息,享年67岁。我一下子呆住了,记忆中的你永远是20多年前出现在我们课堂上的年轻优雅美丽的你,怎么会一下子就67岁了?刚刚67岁怎么能告别人世,此前没有听说过你生病的消息啊,总认为作品在人就在,作品永恒人也会永恒。于是我再无睡意,与你相关的一切在脑海中蜂拥而至。

与你以及你的作品相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还是一个追捧文学的时代,我到上海读书。此前从未到过上海的我,在你的书中一点点感知着上海的风土人情、前世今生。记不得具体时间了,你应邀到我就读的学校讲课,不大的阶梯教室坐满了人,那是个春天的下午,你穿着长长的花裙子,素色的小外套,金丝边眼镜,及肩的烫发,脸上的笑容如春光般明媚。你款款而来,举止优雅,令我们这些校门之内的女孩子们心生崇拜。

你从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起。你说自己走上写作这个道路有很多因素,从小就喜欢写作,学生时代作文在学校里就小有名气了,当时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就是将来当个作家,先当上了中学老师,然后就梦想成真了。你说你们家四代都在上海,上海对你的影响很深,所以你了解上海是从生活中来的,并非刻意的。你的家族百年来在上海的积淀,使你对老上海的人与物有着一份情有独钟、终生不渝的眷恋,也使你能够将自己所熟悉的上海生活表现得活色生香,而不只是将自己当作一个上海的外来移民,对上海作一番戏剧化的旁观。谈及创作初衷,你说你要做的,就是将老上海那些被时间蒙尘的传奇发掘和再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且记住。

对于你而言,出生本身便已承载了太多的传奇。名门之后的家族背景,动荡年代的世事变迁、辗转流离,这一切的一切,成为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贵素材。而毕业后数十年在上海棚户区教书的经历,也让你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感知着另一个群体的存在:住着空间逼仄、没有抽水马桶的房子,靠竹竿晾晒衣服;推开窗便是隔壁孩子的哭闹,这份与你过去成长岁月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使你对上海的认识更加立体、完整。你说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它的故事是永远也讲不完的。寻找和记录传奇成为你毕生的使命,因此有了《蓝屋》,有了《穷街》,有了《女儿经》……谈及你获首届“钟山”文学奖的中篇小说《蓝屋》,你说,《蓝屋》的生活原型是个“绿房子”,那个位于铜仁路上嵌着绿色砖面呈弧形的四层建筑,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吴同文。小时候经常路过绿房子,知道里面有很多故事。特殊时期,遭到批斗的吴同文选择了自杀,他的姨太太也陪着一起自杀了,两人手拉手死去,到发现时,别人怎么拉也拉不开。你说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觉得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更具有戏剧性的是,你自己的先生就来自这个房子,是吴同文的外孙。那次课上,你还谈到了上海人的精明和算计,你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到百货店里买丝线,一缕丝线6分5,她给了售货员7分钱,然后坐在门槛上不走,一定让售货员给她一根针,因为一分钱两根针,正好要回了她的那无法找开的五厘钱。

如果将中国比作一个大舞池,大概只有上海这座城市才能跳出耐人寻味的探戈神韵。而用文字来捕捉、描绘并解读这样的韵味,你可谓高手。在你的笔下,无论名太名媛,还是里弄众生,都表现了上海人在百多年历史风尘中的迂回展步,不离不舍,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的亮点。你能让那些惊鸿一瞥般划过世纪之夜的上海传奇得以拂去岁月的尘埃,活色生香地跃然纸上。

如果说张爱玲是夹在上海史册中沁香犹散的花瓣,郑念是划过上海夜空耀眼的烟花,那么你就是一面旗帜,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上海的传奇。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