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按时报到超过1个月,扣15分;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区,扣5分……”在浙江省庆元县,简洁明了的“三守”考评标准让社区矫正人员易懂易记。由于推行规范化管理,自该县220余名社区矫正人员的违规现象由月均16次减少到7次,近1个月来违规次数为零,其社区矫正工作经验获得了司法部领导肯定。
庆元县是浙江省依法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浙江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浙江省司法厅厅长赵光君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浙江省是全国首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省市之一,2004年5月以来,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7.1万人,依法解除社区矫正12.8万人;现在册4.4万人,居全国第三位;社区矫正人员年再犯罪率为0.1%,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0.21%,至今没有发生社区矫正人员重大恶性案件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为平安浙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健全机构无缝衔接无漏管
赵光君告诉记者,浙江的社区矫正工作重在规范,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平安、综治考核。省、市、县市区三级全部成立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乡镇街道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社区矫正财政保障机制和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并在全国率先推进村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共建工作站19353个,覆盖率达到92%。
“顺哥,今天我一整天都在厂里上班……”临近下班时间,接到社区矫正人员小杨打来的电话,东湖村矫正工作站站长陈冬顺笑着鼓励两句,翻开《社区矫正日报告登记簿》,记录下小杨的情况。
临海市东湖村共有8名矫正人员,陈东顺每天都会接到他们的电话,汇报当天的行踪和思想状态,然后一一登记在册。
“村、居为社区矫正监管工作第一线,像这样的工作站,我们市已建立785个。”临海市司法局局长马保合告诉记者,临海市目前在册社区矫正人员总量居浙江省县市区第一,以村级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为突破口,日常管理中要求做到日闻其声、周见其人、月有小结、半年点验,无一人脱管漏管,再犯罪率控制在0.06%,低于全省控制率。
12月9日,萧山籍市民小任因先后3次在住房内容留他人吸食冰毒,被法院判处拘役二个月,缓刑四个月,宣判后,书记员递给他一份《缓刑犯告知书》,通知他立即到法院社区矫正工作室报到。
来到工作室,工作人员核对好身份及居住地后,将《衔接告知书》交给小任,并联系河庄街道司法所,预告相关信息。12月21日,该案生效,工作人员将《刑事案件执行通知书》寄到司法所。
“将交付执行关口前移,解决缓刑宣告到判决执行之间的时差问题,从源头上预防脱漏管现象发生。”萧山区司法局局长瞿建成说,2009年初在萧山法院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室,派驻 2名专职人员,负责判前评估和判后衔接工作,实现审判与社区矫正无缝对接。
省司法厅监狱劳教与社区矫正工作指导处处长丁成镜介绍,围绕打造社区矫正‘无缝衔接’机制要求,浙江推进县级社区矫正机构驻法院工作室建设,全省已建65家,覆盖率达到72.22%,全面实施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制度,先后办理调查评估案件34000多件。
电子围墙全天候动态监控
定期报到、不定期走访、电话抽查……随着社区矫正人员的增多,传统的方法开始捉襟见肘,浙江积极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打造“电子围墙”,构建县乡村三级社区矫正人员信息监控体系,对重点人员实行24小时全程动态监控。
轻点社区矫正信息系统页面,电子地图上显示宁围集贸市场附近有几个小人头像在闪动。
指着屏幕上许多运动着的绿点,萧山区宁围镇司法所矫正专管员王佳锋告诉记者,一个绿点代表一个矫正对象,通过对其手机的GPS定位,系统能够全程记录所有在册位矫正对象的活动轨迹,矫正对象一旦离开限制地,警报信息立即会发送至矫正专管员手机上,犹如给矫正对象上了道“电子围墙”。
记者在信息系统上看到,有3名社区服刑人员将要矫正期满、2名社区服刑人员逾期未报到、0人越界,电脑上会自动生成解矫到期等各种提醒,一目了然。
今年3月,温州市苍南县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社区矫正信息监管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与司法所可以随时启动视频对话,数据图像实时传输,手机定位、声纹识别、指纹+面部签到,筑牢了“电子围墙”,截至11月,共开展执法监督点验10次,抽查定位手机1650多人次,对8名违规人员给予警告处分。
省社区矫正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祖华告诉记者,6年来,浙江先后对5万余名社区矫正人员实施了定位监控,与公安机关建立联防联勤机制,对批准外出人员落实“双列管”措施,并在全国率先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报备管理,严防社区矫正人员逃避监管现象发生。
考核奖惩分明激发正能量
前不久的一天深夜,一伙不法分子窜进庆元县黄田镇某村的一座山上,欲盗掘古墓,恰好被路过的社区矫正人员小董看到,他连忙报警,这个盗墓团伙被民警抓获,小董因阻止他人实施犯罪被司法局表扬,还获得了考核加10分的特殊奖励。
去年以来,庆元创新实施社区矫正“标杆管理”模式,以“三守”、“三勤”、“三争”为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参与教育学习和参加公益活动率均提高16%,涌现出10多名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
庆元县司法局局长张用权介绍,监管矫正人员守法纪、守规定、守时限;教育矫正人员勤学习、勤劳动、勤汇报;激励矫正人员争立功、争业绩、争发展,这就像是一张行为试卷,奖惩分明,不仅轻松管住矫正人员,还最大限度激发正能量。
与该模式对应的是28条扣分项和14条加分项,每位社区矫正人员首次考核基础分为80分,每月一考评,通过量化计分,表现好的达标人员给予加分,违反标杆要求的人员给予扣分,一年以上的矫正人员考核累计超100分的,还向中级人民法院建议减刑。
社区矫正人员小李就被扣过分,因婚姻突遭变故,思想不稳定,一次,因没有参加社区服务,被扣5分。司法所工作人员主动找他进行思想疏导,安排他担任小组长,小李恢复了自信,月考评名列前茅。
近年来,浙江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浙江省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试行)》等20多项规范性文件和制度,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落实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和分级处遇,共有33名社区矫正人员获得减刑假释,540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受到警告等处分,900多人受到治安管理处罚,1900多人因违反监管规定等原因被收监执行。
安置帮教回归社会再就业
建社区服务基地2834个、办理低保2200人、困难救助8000人;建立过渡性就业基地1100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40000人次;帮助就业15000余名……
这是浙江完善监管教育帮扶体系六年来的部分成果。
“小袁,那儿有车子违停,你快去看看,不然路就被堵上了。”接到居民的求助电话,保安小袁正在吃饭,放下碗筷,立刻赶往现场。
眼前这一幕,让人很难想象3年前小袁曾因琐事将人打伤,最终身陷囹圄,成为社区矫正人员。如今,他在招宝物业公司做了三年保安,他说:“和小区的人混熟了,他们有事总爱叫我帮忙,我挺喜欢这工作,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真好!”
“只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才能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招宝物业公司经理朱杏仙解释说,找到工作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让他们在工作中不受歧视,找回自信。
在宁波市镇海区招宝物业公司,已有30多名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借助这个平台开始新生,有的找到了对象,开起了小店,成家立业;有的积极回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
“类似招宝物业公司的特殊人群安置帮教基地,现已建成11个,安置393人。”镇海区司法局局长嵇红卫介绍,镇海积极探索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相结合,挖掘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回归社会,还建立“心灵花园工作坊”,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其心理疏导,至今无一人重新犯罪。
·湖南社区矫正岗位练兵活动练考并重
·湖南广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岗位练兵
·四川省副省长侍俊在宜宾调研时要求 为社区矫正人员量身定做矫正措施
·河南省将改变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人员不足现状
·山西省召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现场会
·打造社区矫正“安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