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告别的2013年,无论是微博直播庭审贪污腐败大案,还是对网络谣言的专项打击,以及冤假错案的依法纠正,人们可以看到:政法机关以保障人权、守护正义的勇气和决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3年,全国政法机关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十大关键词"见证了2013年政法综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1:深化平安中国建设
【回眸】今年5月31日,在江苏苏州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适应小康社会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继承优良传统,积极改革创新,下大气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
群众看政法,首先看平安。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平安建设,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了建设平安中国的新部署,为从更高层次上推进平安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今年以来,全国政法综治部门牢固树立富民与安民共进的理念,自觉把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确保平安建设的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富裕、更平安的生活。
深化平安建设,重点在基层。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载体,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平台覆盖率分别为92.4%、94.4%、80.3%,有8个省(区、市)三级平台覆盖率达到95%以上。邻里中心、民众联络所、幸福驿站等经验做法受到推广。
平安建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全国政法综治部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展壮大平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义工、群防群治队伍等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公益性岗位、治安保险、举报奖励等办法,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2: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回眸】今年10月11日,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50年前,浙江枫桥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50年来,枫桥坚持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不动摇,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枫桥经验",不仅成为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也成为依靠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面旗帜。作为"枫桥经验"的发祥地,浙江省紧紧抓住依靠群众化解矛盾这条主线,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切实把"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不断丰富"枫桥经验"内涵,不断放大"枫桥经验"效应,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连续9年保持较高水平。
各地积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机制,不断提升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3:司法改革稳妥推进
【回眸】今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奇虎腾讯纠纷案,最高法副院长、大法官奚晓明亲任该案审判长。为深化司法公开,最高人民法院着力推进审判公开,除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以外,都公开审判。开设"中国裁判文书网",逐步实现四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积极推进检务公开,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不予提起抗诉决定书等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实现当事人通过网络实时查询举报、控告、申诉的受理、流转和办案流程信息。公安部、司法部在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公开促公正。
"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确定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明确了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分四批部署全国政法机关逐步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推开。从试点工作情况看,涉法涉诉信访数量开始下降,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反映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少了,依法律按程序到政法机关进行申诉的多了。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一步完善,政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
关键词4:防止和纠正冤错案
【回眸】今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冤案依法再审公开宣判,认定原判定罪、适用法律错误,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之后,河南李怀亮涉嫌故意杀人案、浙江萧山出租车劫杀案等纠正, 彰显司法公正,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冤假错案严重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严重损害司法公正,严重影响法律尊严。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发现的冤假错案,从中央政法单位到各地政法机关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就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加强防止和纠正错案机制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11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立足审判工作实际,对证据审查、案件审理、审核监督和制约等各个环节都规定了具体工作机制,明确人民法院要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不能因为舆论炒作、当事方上访闹访和地方"维稳"等压力,作出违反法律的裁判。
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对严格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案程序,严格把好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关,坚决依法纠正刑事执法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完善有关工作机制作出了明确要求。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也制定完善了执法办案等制度,坚守防止冤假错案法律底线。
关键词5:专项打击网络谣言
【回眸】从今年9月1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这个总共10条的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了定罪量刑标准。
今年8月中旬,网络名人"江淮秦火火"、"立二拆四"及一个网络推手公司的若干成员被北京警方以涉嫌扰乱网络秩序刑事拘留。"'7•23'动车事故外籍旅客被天价赔偿"、"雷锋生活奢侈"、"郭美美事件"中"公务员被强制捐款"等近年来被网络舆论广为关注的热点事件,均系"秦火火"编造的谣言。由此揭开了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序幕。
互联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切身利益,也严重扰乱网络公共秩序,直接危害社会稳定。
随着专项行动的不断深入,涉嫌网络敲诈的"网络知名爆料人"周禄宝、在网上制造传播"中石化'非洲牛郎门'"等谣言的犯罪嫌疑人傅学胜、"炒作热点事件与话题"的"边民"董如彬以及打着"全媒体记者"进行网络敲诈的格祺伟等"网络名人"相继被公安机关抓获。
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打击的对象不乏以网络删帖为生的网络水军。10月,北京警方摧毁北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等6个公关公司勾结部分中介和网站工作人员,从事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的非法经营犯罪网络,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数十名,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
有评论指出,这场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网络民心工程"。而司法解释的出台,迈出了我国网络法治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