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浙江

浙江监狱系统倾力打造特色监区文化品牌群

2013-12-30 11:01:4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浙江法制报 

    近日,在省六监服刑的小李接到了来自某知名花圃的邀请,希望他能在刑满释放后前去工作。这让小李喜出望外,菊艺不仅给他带来了改造的依托,还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

    今年4月,司法部在全国监狱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育质量年”活动。根据监狱系统教育质量年活动方案的总体部署,今年第四季度是全省监狱系统的监区文化展示季。

    连续举办了24届的“菊文化”艺术节已成为省六监的“金名片”; 心理运动会上服刑人员的欢声笑语让省一监实现了“零违规”;“湖笔文化”则让省长湖监狱硕果累累……

    10月以来,全省各监狱监区文化展演和成果展示活动连续举行。菊文化、新芽文化、心理运动会、湖笔文化、丝绸文化、昌硕文化、镜湖文化等一批监区文化项目,不但被广大服刑人员所喜闻乐见,更促进了监管安全,提高了改造质量。

    如今,走在我省监狱的任何一个监区,整洁的教育中心、贴满书画的文化长廊、改造一新的现代化阅览室,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近年来,我省监狱系统充分认识监区文化的引导、净化、凝聚和激励功能,坚持“文化育人、艺术矫治”的指导思想,加大了对监区文化建设的保障力度,确保了监区文化建设场地、设施、经费的落实,不断满足监区文化建设日益发展的需求。

    同时,为了丰富服刑人员的文化生活,各监狱还大力繁荣监区文化优秀作品创作,鼓励民警指导服刑人员结合改造生活,汲取素材、提炼主题,生动展示教育改造成果,不断推出有利于思想改造、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

    文化春风润高墙

    文化的和煦阳光,照射着服刑人员的心灵。在全国监狱系统教育质量年活动中,我省在监区文化上重点推进了文化品牌建设。在坚持小型、分散、多样、有效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监区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立足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的积淀,积极借助社会文化力量,挖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精心提炼监区文化主题,精心制定监区文化发展规划,全省大多数监狱都努力打造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监区文化品牌。省第三监狱的“常新文化”、省第四监狱的“四季文化”、省金华监狱的“新芽文化”、省十里丰监狱的“南孔文化”、杭州市西郊监狱的“从善如流文化”、杭州市东郊监狱的“钱潮文化”……如今,我省已形成了一批颇具浙江特色的监区文化品牌。通过监区文化品牌的大力推进,监区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引导、净化、凝聚和激励服刑人员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监狱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背景下,监区文化建设也成为展示监狱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省第一监狱:“心理运动会”成效显著

    2010年被判处死缓(限制减刑)的王华,面对漫长的刑期,曾一度悲观消极。可自从参加监狱举办的心理运动会,他慢慢打开心门,变得开朗起来。“我发现一旦我信任同伴,大家会合作得更默契,也更享受。”谈起参加监狱第三届心理运动会“我心朝阳”比赛项目时,省第一监狱高戒备分监区的服刑人员王华(化名)感慨万分。

    为了帮助服刑人员树立健康心理,营造积极心态,省第一监狱从1997年开始探索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并逐步探索出一套以面对面咨询和网络视频咨询为主、箱庭疗法和音乐放松为辅,具有一监特色的心理矫治体系。2008年,省第一监狱首次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深受服刑人员喜爱。2011年,省第一监狱尝试性地将团体心理辅导与竞技体育融为一体,举办了首届心理运动会,为科学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崭新局面。

    “心理运动会”集心理训练、竞技体育、项目展示为一体,在5至7天里集中开展“心理团队展示和团体竞技”、“心理情景剧大赛”、“教育改造成果展”、“大型亲情帮教”、“专家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主题教育颁奖晚会”等活动。期间,服刑人员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配角”转为“主角”,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成长”。

    省第一监狱副监狱长陈红良表示,心理运动会就是一种让服刑人员通过自身体验、感受、领悟促进成长和治疗的做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这两年,心理运动会的规模不断扩大,违规率却在逐年下降。刚刚闭幕的2013年第三届心理运动会,全监共有3000余名服刑人员参加,期间全监服刑人员实现了“零违规”。

    (省第一监狱)

    省第六监狱:菊韵香飘廿四载

    12月2日,历时两周的省第六监狱第二十四届菊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菊艺节上,省第六监狱改变传统的投入型、材料制作型的菊展模式,转变成以教育成果展示为重点,以监区文化品牌演艺为看点的文化艺术新模式,倾力打造监区文化“一区一品一社团一合唱团”的架构,从而提升菊文化的品牌价值,充分展现教育改造的丰硕成果。

    “如果说菊艺节的从无到有是形而上的,那么最让人欣慰的是,我监多年来以菊艺节为载体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爱好者。”省第六监狱教育改造科冯伟忠科长介绍说。

    如今,形成于1990年的菊文化艺术节经过24年的发展已成为省第六监狱监区文化的一个传统项目。期间,从单一的菊花展逐渐发展为集菊展、书画、摄影、雕刻、文学、手工艺术品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文化载体,逐渐形成了省第六监狱,乃至全省监狱系统的文化品牌。

    菊艺节给服刑人员带来的不仅仅是心情的愉悦、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塑造、知识的获得和精神的滋养。服刑人员曹格生(化名)表示,“改造的方向,从最初的迷茫无措到如今目标清晰;改造的态度,从曾经混刑度日到现在脚踏实地,这一切都源于菊艺节对我的熏陶。每年菊艺节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喜,使我的改造不再寂寞。因有菊艺节陪伴,我改造路上也一路花开。” (省第六监狱)

    省女子监狱:丝绸文化凸显“破茧成蝶”

    省女子监狱地处杭州城区,地方致密而紧凑。走进监狱,一道由服刑人员设计创作的艺术墙,承载着她们美丽的回家梦。在这里,似乎连刀刺网的倒影,都散发着一股艺术气质。

    监狱长周晓虹说,教育矫治罪犯,首先监狱环境建设要有品味,其次是教育方式要有艺术,监区文化要以文育人。为此,省女子监狱大胆创意,把代表中国文化精髓元素之一的丝绸文化作延伸,引入教育改造工作,确立丝绸文化品牌特色监区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幅杭绣《绣出彩蝶飞》,一部心声布艺木偶剧,还有沁雅茶道,墨香书画……都是女监特色的丝绸文化。2013年初,省女子监狱围绕丝绸文化,又相继成立“漫之翾(音“宣”)”社、美汇艺术体操团、心声布艺木偶剧团、安塞腰鼓队、墨香书画坊、沁雅茶道社、竹之韵空竹文化艺术团、灵图丝绣社、青春律动健身队、“甘泉”心理互助坊、国学研讨小组和星火太极等“一区一品”特色文化社团。

    “以文化人是后天形成修养和精神的过程,在丝绸文化教育下发生变化,要的是凸显变化,需要个人的能动。”服刑人员曹芳(化名)写下对丝绸文化的感悟:监狱建设丝绸品牌特色监区文化,让我们懂得破茧成蝶时需要经历的痛苦与艰辛,而在痛苦后产生思考才是财富。“这种思考,就是个人能动的首要因素,它给我们带来了正能量,它寄予我们思考的方向、思考的能力。”

    “文化力量”在服刑人员中产生思考,使她们在改造过程中放弃逃避,寻找到一种新的人生哲理和幸福。

    (省女子监狱)

    省长湖监狱:“湖笔文化”底蕴厚

    进入省长湖监狱的监管区域,室内外的墙面上张贴着各式各样服刑人员自创的书画作品。一阵阵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监狱依托驻地湖笔文化的厚重底蕴而采取的特殊教育方法。

    自2009年以来,省长湖监狱创新开展“湖笔文化进监狱、书画教学进课堂”特色教育活动,探索“湖笔文化为底蕴、书画教学为载体”教育模式,大力开展监狱品牌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七监区的楚成(化名),因盗窃判刑七年,从握笔开始学习,到现在已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说,一开始拿着软塌塌的毛笔觉得很不自在,在民警的耐心教育下,现在他能静下心来边写字边思考。

    五年来,省长湖监狱先后开设了书画课程班80余个,组织2800多名服刑人员参加系统学习,实现了所有班级书法课的全覆盖,并编制了《长湖育新学校书画课程教材》;还经常邀请省市书法美术家协会等单位的书画名家和浙江警界书画协会会员来监开展技术指导和文化交流。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以育新学校为阵地,以政治、文化、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两届“湖笔文化节”为窗口,省长湖监狱的湖笔文化特色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监狱长赵忠宝说,开展“湖笔文化”后,最明显的感觉是监内服刑人员争吵减少了,相互帮扶的现象增多了;服刑人员违规率明显下降,尤其是今年以来,违规率只有0.9%。 (省长湖监狱)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