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是阿莫尔在省第六监狱里度过的第一个平安夜。在当晚举行的联欢晚会上,阿莫尔和同监舍的几名服刑人员一起表演了情景剧《快乐迎新生》,将他们的狱中生活搬上了舞台。
一年前,阿莫尔因为诈骗罪被判刑5年6个月。初入狱时,由于对环境、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不适应,他寡言少语,加上思念远在故乡的妻儿,心情更是忧郁沉重。
管教民警石警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找阿莫尔谈心,还教他折纸,并发动其他外籍服刑人员组成的帮教团队来帮助他。慢慢地,阿莫尔开朗起来,话多起来,改造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
在这次的表演中,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但人人都很投入,真挚的感情和真实的经历,引起了台下外籍服刑人员的共鸣,也感动了监区管教民警。这个节目成为联欢晚会的重头戏。
在这台晚会上,外籍服刑人员除了展示异国风情的歌舞表演外,还编排了不少具有中国元素的小品、杂技等节目,赢得阵阵掌声,气氛很是热烈。
“在圣诞节里,我们就特别想家乡和家人。监狱安排的活动,让我们也过上了节,我们都很开心。”阿莫尔说,这种文化的尊重让他很感动。
“警官尊重我们的习俗”
“我们这个监区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联合国’。”张监区长介绍说,外籍服刑人员和中国籍服刑人员一样,除了对他们实行集中关押外,并没有特殊照顾。唯一的差别就是,监狱同时根据他们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尽可能让他们适应监狱生活。
“我们尊重外籍服刑人员的本国文化,但同时也鼓励他们用中文交流。”张监区长说,为此,监狱开设了中文语言学习课。阿莫尔说:“这里的警官待我们特别好,教我们中文,还尊重我们的习俗,让我们感到很亲切。”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来,阿莫尔适应了监狱生活,还学会了同中文与别人进行日常交流。“我确实是犯罪了,所以对法院的判决口服心服,也愿意以自己的悔改行为来赎罪。”阿莫尔说,他要通过积极改造来回报民警的关心。
说起阿莫尔的进步,分监区董指导员感到很欣慰,“虽然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思,但很值得,终于让他走向了积极改造的道路”。
自从监狱成立外籍服刑人员专管监区以来,董指导员就一直在这个监区工作,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对各国语言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在,他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连非洲、欧洲一些小国的日常用语也能说上几句。
“我们花心思去了解这么多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目的就是为了和外籍服刑人员沟通交流,同时提高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董指导员介绍说,很多外籍服刑人员在中文学习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因此监狱还给他们开设了集人文、地理、历史、法律等于一体的国学课。
“以后想留在中国发展”
昨日上午,在每天例行标注的“情绪晴雨表”上,服刑人员拉特比(化名)将心情标签贴在“灿烂笑容”一栏,在下面的日志栏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昨天的平安夜很开心,今天又收到了圣诞礼物,我很兴奋。”他的书写字体虽然不漂亮,但一笔一划写得很工整。
因信用卡诈骗罪,拉特比已经服刑7年多了,目前余刑还有2年多。在众多外籍服刑人员中,他不仅中文水平是最好的,而且改造表现也很积极,是外籍服刑人员中的“排头兵”。
其实,在7年前刚入狱的时候,拉特比可是个脾气暴躁、不服监管的“刺头”。“我刚到中国没多久,就因为犯罪关进了监狱,由于对饮食、生活条件不适应,那时我十分消极绝望……”回忆起那段日子,身体壮实、皮肤黝黑的拉特比红了脸。
“我们能够理解他的不适应。所以,除了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尊重他之外,我们还请来大使馆的领事进行帮教。为了鼓励他积极改造,还让他报名参加了监区组织的‘十字绣’ 培训。”张监区长说,这些服刑人员来自不同国家,互相之间差异很大,但是用文化引领他们改造的效果一直不错。
对于拉特比这个手脚粗壮的大男人来说,拿起绣花针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他只看热闹,并不愿动手尝试。直到看见其他服刑人员绣出精美作品时,他羡慕极了,终于拿起了绣花针。在民警的鼓励下,一个月后,拉特比学会了针绣技术,还渐渐入了迷,每天都会安安静静地坐在工作台前绣上半天。
“做‘十字绣’ 有点像玩拼图游戏,这种感觉会让我着迷,也就不会分心多想其他事了。”拉特比说,学习“十字绣”后,他的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臭脾气了”。
拉特比对学中文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中文学习对我很有帮助,充实了我的生活。我能看懂《新闻联播》 了,有时还能看到家乡的情况。”拉特比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出狱,争取以后留在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