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非机动车失窃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多发性侵财类案件。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华阳路派出所在部分小区试行非机动车棚“无人管理”后,取得了良好的控案效果。据华阳路派出所的报案记录显示,汇川路300弄小区自两年前安装了非机动车棚IC感应式自动门后,实现了“零失窃”。
门卫看车矛盾重重
汇川路300弄小区是一个旧式公房小区,没有物业公司,居委会几乎管理着一切日常事务。此前,小区的非机动车棚由居委会雇门卫看守,很不经济。
一方面,小区车棚里停有100多辆车,每位车主交7元管理费,一个月也就700多元钱。居委会给门卫开工资等,成本很高。而门卫每月拿到手的收入还不到2000元,工作也就谈不上多么积极。2名门卫看守车棚,一人7时到15时值班,一人15时到23时值班。半夜、凌晨,门卫是不值班的。要么车棚锁门,晚归的车主把车停在小区里;要么居民嫌麻烦,把门敞开,随意进出,结果都导致非机动车被盗案件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居民每月掏7元钱,心里不情不愿,而且觉得既然门卫是居委会设的,那不论车被偷了,还是反光镜碰坏了,或者停车发生纠纷了,居委会就得包管一切。居委会负责人张长华说:“以前有居民车被偷了,去派出所报案,嚷嚷着要门卫赔钱,闹到了居委会。其实,我们与车主是没有合同关系的,但是他闹得实在太凶了,我们没有办法,只能凑钱赔偿了事。”
而社区民警钟琦伟认为,有人看守的时候,车棚的门常开不关,埋下了安全隐患。居民进出车棚是很方便,但也养成了把失窃风险全部归咎于门卫的习惯。久而久之,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越来越淡薄。
自动门24小时常闭
两年前,张长华受防盗门的启发,想给小区的封闭车棚安上自动门,施行无人管理、车主自治的模式。她的想法得到了派出所的支持。社区民警会同居委会干部一起走访调研、寻找厂家、落实经费,还对小区居民进行了多番宣传和解释说明,最终确定了IC感应自动门的安装方案。
IC感应自动门是一扇形似楼道防盗门的绿漆铁门,门锁附近有一块黑色的感应区域。居民用纽扣式的蓝色感应钥匙靠近黑色区域,“嗒”的一声,门便开了。待推车走进车棚后,铁门在闭门器的控制下,缓缓合上、锁住;停好车出去的时候,再使用一次感应钥匙,门又自动开了。每位车主花15元买一枚感应钥匙,每月交纳2元电费。自动门平时处于常闭状态,车主自助进出车棚取车。
经过两年的运行,钟琦伟和张长华欣喜地发现,不仅车棚里没有丢过一辆车,而且自动门从未发生过人为损坏情况,更重要的是居民的自防意识逐步增强。一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有居民为图方便,打开自动门后,用一块砖头卡住,但很快就会有其他的居民及时把砖头挪开,让门关好。在没有门卫看守的情况下,大家都保持着这样的警觉性:只有自动门24小时常闭,才能有效防盗。
此前,华阳派出所所长王炜在走访社区时,看中了自动门的防范效用。他尝试在辖区推广自助出入车棚的停车方式。一年前,凯旋路10弄小区车棚也装上了自动门,运行至今,非机动车失窃案大幅下降。
经历“阵痛期”,在磨合中改进
今年初,在一次派出所组织的推广IC感应式自动门经验的座谈会上,其他社区的居委会干部提出质疑:“自动门平时是常闭的,如果居民提出来进出不方便,拒不接受怎么办?”
张长华现身说法:“我们的确经历了半年的‘阵痛期’,居民一开始用不惯自动门。”居民表达意见的方式很直接,隔三差五跑到居委会办公室窗下高声责问。其中,提出最多的问题是自动门回弹太快,推车出门很麻烦。特别是雨天取车,还没来得及把车推出去,自动门就已经回弹了,雨披卷在了门上,动弹不得。于是,居委会请人把门拆下来,延长了闭门器的复位时间。意见得到落实,居民的抱怨声逐渐少了。经过半年磨合,居民完全接受了自动门。而且,随着“零发案”记录不断延续,居委会干部在收取每月2元电费的时候,居民的脸色也好看多了。(吴艺 沈茜)
·上海公安改革干部考核任用机制 民意测评占50%权重
·2013年上海交通事故量减少 交通违法比例上升
·上海法律服务行业信用管理规定明年1月正式实施
·上海海事法院组织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上海海事法院连云港派出法庭为当地银行机构举办船舶法律知识讲座
·上海海事法院庭审直播助力一起海上人身伤亡纠纷案件成功当庭调解
·上海海事法院庭审直播助力一起海上人身伤亡纠纷案件成功当庭调解
·上海8个月破网络案件3557起
·上海:顺应改革形势 发挥检察监督职能
·上海市委政法委与上海科技馆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上海警方抓获并遣返一名台湾通缉嫌疑人
·上海警方抓获并遣返一名台湾通缉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