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没有成熟经验可循的全新的社区矫正工作,我省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社会化联动、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着力打造社区矫正的“安徽样本”。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88510人,解除矫正52480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仅为0.11%,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 信息技术广泛运用
今年3月,国家司法部将我省司法厅编制的 《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社区矫正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规范》印发至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执行,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标准由此升格为国家标准。
“张某某,监控显示你目前已进入未被批准的区域,请注意自己的活动范围。 ”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的小张刚踏进一家网吧的大门,马鞍山市雨山区安民司法所就发来短信,提醒他的活动区域越界。据了解,初中没毕业便辍学走上社会的张某某,经常出入网吧、溜冰场等娱乐场所,因交友不慎触犯了刑律。为了让他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雨山区法院依法向小张发出“禁止令”:在判决生效后10个月内禁止进入网吧、溜冰场等场所,由辖区司法所监督实施。
在安民司法所,电脑上的电子地图实时显示着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方位和活动轨迹,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超过规定的活动区域,监控系统会立即报警,并通过短信予以警示告知。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具有查询历史轨迹功能,可以通过给定位人员发送各类短信,对其进行矫正教育;矫正对象也可通过短信平台,将个人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发送给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和疏导。
此案例只是我省社区矫正信息化应用的一个方面。如今,我省已先后建立了社区矫正基础数据系统、业务办理系统、监管指挥系统,并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广泛运用。
基础数据系统通过相关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互联互通,实现了社区矫正业务的四级联动处理、三级“电子围墙”实时监控,以及与全省监狱之间的信息核查、信息通报;业务办理系统将社区矫正流程的30余项日常工作内容,全部纳入系统管理模块,实现了工作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网络化;监管指挥系统集监控、管理、调度功能于一体,通过定位终端,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时定位监控,有效防止了社区矫正人员脱管、失控及重新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前不久,淮北市烈山区社区矫正人员李某被人殴打致重伤,考虑到自己是“戴罪之身”,李某选择了沉默,不敢要求施害人赔偿。该区古饶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与法律援助机构联动为其维权,终使李某获得1.5万元赔偿。
除司法行政系统内部机构联动外,我省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中,积极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及各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健全社区矫正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信息交流等制度,构建常态化的研究协商机制,明确各联席单位职责,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设社区矫正中心等,形成了部门联手、上下联动、专群互补的工作格局。
在我省,综治部门将社区矫正纳入综治考核内容,考评体系不断完善,社区矫正领导和工作责任逐步落实;法院以实施“社区矫正人员社区影响评估”为抓手,做好审、矫的接续;检察机关通过定期检察、随机抽查、试点设立社区矫正检察室等方式,监督社区矫正工作重点执法环节;人力社保部门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培训指导;民政部门给予符合条件社区矫正人员基本生活救助;教育部门帮助失学、辍学的社区矫正人员复学;工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各司其职,积极为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便利和帮助;一些地方的关工委组建了“五老”志愿帮教小组,与社区矫正人员结对帮教。
在开展“社区矫正县(市、区)示范点”创建活动的同时,我省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三项基本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矫正中心建设,为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帮教社区矫正人员建立了平台。 创新举措层出不穷
1990年出生的查友娣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石台县大寅司法所以社会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社区矫正工作。许许多多像查友娣一样的社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弥补了我省社区矫正力量的不足。
目前,我省建立了以303名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为主体、359名专职社会工作者为辅助、38733名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今年,我省实施将社区矫正社工建设纳入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的政策,1500多名高校毕业生由此走上社区矫正社工岗位。
去年3月,阜阳市率先在全省成立社区矫正支队,并与编办联合下文,在各县(市、区)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大队,同时结合实际设立若干社区矫正中队。 “队建制”社区矫正机构的建立,使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由机关内设机构转变为一线执法实体,体现了刑罚执行性质,保证了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
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我省不断丰富培训方式,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每年轮训一次,并进一步完善在岗社区矫正社工和新招聘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推行持证上岗。立足本省实际,我省先后印发了《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试行)》等16项规章制度,固定了调查评估、分类管理、个案矫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规范了接收、矫正、奖惩、解除等主要执法环节。
执法走向规范,创新举措亦层出不穷。通过积极探索,我省全面实施的分类管理教育社区矫正模式、矫治管理与帮困扶助同步机制、社区矫正示范创建、社区矫正双向联系等,广为全国关注。与此同时,马鞍山市对社区矫正人员帮困扶助实行的项目化运作,淮北市实施的社区矫正教育服务基地建设,太湖县创立的社区矫正初始教育“五步法”,石台县推行的“回填式”矫正模式等,彰显出社区矫正工作的“安徽特色”。
·山西永济司法局将社区矫正组织延伸到村级
·湖北举行首届社区矫正工作知识竞赛
·贵州岑巩成立社区矫正服务中心
·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司法部:推动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工作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