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站作为北京市最大的火车站,其客流量大、人员复杂、管理困难的治安防控特点为各类犯罪尤其是盗窃及"两抢"犯罪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犯罪分子的落脚点和聚集地,是治安管理的重点地带。据统计,近三年来西城检察院受理发生在北京西站及其周边区域的盗窃案件共计50件68人,占同期盗窃犯罪案件总数的10%,占同期该区域犯罪总数的80%以上。根据对相关案件的分析,发现北京西站区域的盗窃犯罪呈现出四大特点,应引起重视。
一,外地嫌犯占半数,三分之一是惯偷。
犯罪嫌疑人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外地来京男性,约占全部犯罪嫌疑人的50%。由于这部分人过早的离开学校,导致其失去了知识、道德、法制及就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而就业技能的缺乏致使其较难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机会及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固定住所,他们便长期滞留在北京西站及其周边区域,通过实施盗窃来满足生活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全部犯罪人嫌疑中有19名具有盗窃犯罪前科,占27.9%。他们长期作案,不仅作案手段多变、反侦察能力较强,而且抗拒改造心理较重。
如犯罪嫌疑人刘某,在2012年8月曾因盗窃被行政拘留14天,今年1月21日,其又在西站地下大厅再次盗窃人民币186元和玉石两块,后被法院判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7月20日刑满释放。然而刘某不知悔改,在出狱后的第二天,即7月21日便又伙同他人在西站地下大厅盗窃人民币8000元。
二,流行暗语行规,形成盗销链条。
在我院受理的案件中,有8件为共同犯罪,占总数的16%。共同犯罪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面对日渐增强的治安管控,为顺利完成盗窃,犯罪人之间多拉帮结伙,使用黑话或者暗语,并形成北京西站盗窃"行规"。犯罪嫌疑人艾某曾供述,北京西站地区盗窃人员之间有不成文的规定,不论谁找到犯罪目标,只要周围其他的相互熟悉的人看到,就会自然帮着放风,事成之后就可参与分赃;即使盗窃时没有参与,而在他人得手后发现,再帮着在翻包时看着是否有事主或警察跟过来,也可以参与分赃。艾某在盗窃被害人包时即有两名其他惯偷"主动"帮放风,艾某将一台笔记本电脑以3500元的价格销赃后,按"行规"给了他们每人400元。
艾某说,不仅在盗窃时有"行规",得手之后也会有几个固定的渠道销赃,由于彼此熟悉和信任,并成为了利益共同体,一般不会报案或者出卖对方。
三,时间集中,地点分散
案发时间主要集中在凌晨0点-6点之间,由于在此时间段内旅客多疲劳困倦,对随身携带的财物就疏于防范,甚至会睡着,致使犯罪行为人更容易得手。
2011年7月3日晚上,被害人唐女士在北京西站候车时睡意来袭,不自觉的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朦胧中唐女士听见有人喊抓小偷,而后就有两名便衣民警过来询问她是不是丢了东西。唐女士一惊,急忙检查随身携带的一个皮包,才发现里面的19000元现金不翼而飞。
由于西客站客流量大,周围可供旅客休息的区域也很多,因此这些地点都为不法分子所青睐。如西站步行梯、地铁柱子旁、地下二层大厅通道内、公交车站以及附近的快餐店等等。因此旅客无论在哪里休息或者候车都应随时提高警惕,妥善保管好随身携带的财物。
四,目标对象广泛,盗窃手段翻新。
由于很多返乡的打工人员不熟悉银行汇款、转账方式,经常会把大量现金随身携带,而为了节省酒店住宿费,他们又会选择在西站公共场所等一晚的候车方式,这也是北京西站成为犯罪热点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公民自我防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增强,其个人财物大多随身携带,"扒窃"虽然仍是最主要作案手段,但是近来持刀片盗窃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不法分子在实施犯罪之前,一般会先摸清被害人存放物品的位置,再趁被害人熟睡之机使用刀片等利器划破包、兜等方式开始突显,这种盗窃方式更为隐蔽、迅速,让人防不胜防。同时,这种感盗窃方式加大了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一旦罪行败露,为窝藏赃物、毁灭罪证、抗拒抓捕,其手中的刀片等利器可能成为伤害他人的凶器。
今年7月21日,李先生在西站北广场玻璃通道内候车准备回老家,来火车站前他把打工的8000元工资放在了内裤了里。然而当期第二天醒来后,却发现裤子被人割了一道长口子,内裤里的8千元人民币全被偷走。
此外,不法分子的盗窃目标广泛,除了现金之外,手机、笔记本电脑、首饰、公交卡……只要存在价值从不放过。